[发明专利]一种无电池电击弹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31881.7 | 申请日: | 2011-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135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任青毅;贺红亮;李剑锋;杜金梅;贾兴;杨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42B12/36 | 分类号: | F42B12/36;F42B12/72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詹永斌;吴彦峰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电击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个体目标的非致命电击弹,它可输出连续电脉冲,特别是涉及一种无需电池非致命性电击弹。
背景技术
利用电能非致命性破坏人、动物神经或肌肉的武器,通常被称为“电晕枪”,它通过发射带有导线的电镖(电针),刺入人或动物的肌肉中放电,使人或动物暂时瘫痪,使他们的肌肉失去控制能力,从而禁锢目标,而又不造成永久伤害,通常弹丸携带的电能量和放电电压在人体承受的安全电压以上,人体安全电压通常在36V以下。
最有名的电晕枪为美国TASER公司生产,被称为泰瑟枪(Taser gun),有两种类型:一种采用压缩空气射出两只带电线的飞镖,电线的另一端与手枪连接,手枪内部集成了高压脉冲发生器。当飞镖击中活体目标时,高压电沿电线进入目标体内。另一种是集成了电池、高压脉冲电路、传感器的电击弹,它伸出两根金属针刺作为放电电极,并带有起飞行稳定作用的鳍翅,电击弹被做成子弹由霰弹枪发射。电击弹击中目标后,其中的传感器使弹丸输出高压脉冲电能,瘫痪或眩晕目标。上述两种武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必须依赖电池提供所要电能源,不利于电击弹长期存放。
发明内容
本发明对现有技术中电击弹必须依赖电池提供工作电源,不利于电击弹长期存放等特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无电池电击弹,通过功能陶瓷元件和储能电路配合构成供电装置,再通过电感得到连续脉冲输出电路,使得电击弹在飞抵目标之前,电感、电容和电极针不构成串联谐振工作回路,可使电能最大限度的保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无电池电击弹,包括飞片、支架、弹丸壳体,所述飞片安装在所述支架内,所述支架设置在弹丸壳体内;功能陶瓷元件,用于通过飞片撞击生成电荷;储能电路,用于存储功能陶瓷元件产生的电荷,与功能陶瓷元件构成供电装置;电极针,用于传导电流;所述功能陶瓷元件、储能电路、电极针一端连接,功能陶瓷元件、储能电路、电极针一端固定于支架内部,电极针另一端伸出支架及弹丸壳体。
一种无电池电击弹,还包括电极板,用于固定功能陶瓷元件,并导通功能陶瓷元件与储能电路。
一种无电池电击弹还包括放电电路,所述放电电路为电感,所述电感用于在目标上形成所需的连续脉冲或交流电波形;所属电感两端分别与电容、电极针连接。
所述电极针包括第一电极针、第二电极针,所述第一电极针一端、第二电极针一端分别与储能电路一端、电感一端连接,储能电路另一端与电感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极针另一端、第二电极针另一端分别伸出支架及弹丸壳体。
所述储能电路为电容,所述电容用于存储功能陶瓷元件产生的电荷,所述电容两端通过电极板与功能陶瓷元件连接,所述电容器一端与第一电极针一端连接,所述电容另一端通过所述电感器与第二电极针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极针另一端、第二电极针另一端分别伸出支架及弹丸壳体。
所述功能陶瓷元件为铁电陶元件,所述铁电内置于支架中,所述铁电陶瓷元件通过所述电极板与所述电容两端连接。
所述功能陶瓷元件为压电陶瓷元件,所述压电陶瓷元件内置于支架中,所述压电陶瓷元件通过所述电极板与所述电容两端连接。
所述飞片为固体块或片状物体,用于击打功能陶瓷元件。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 通过飞片撞击功能陶瓷元件生成电荷,通过电容C将电能存储,作为电击弹的基础电能来源,使电击弹无需专门电池供电,因此,电击弹丸能长期存放,无需担心漏电而失效。
2. 电感、储能电路和电极针连接电路使电击弹在击中目标前不构成串联谐振电路工作回路,存储的电能不至于马上释放,当击中目标后,储能电路和电感通过电极针与目标体电阻一起构成串联谐振电路工作回路,输出连续电脉冲,释放电能,有效作用目标。
附图说明
本发明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 是实施的电击弹电路图;
图2是97式18.4mm防暴枪用空包弹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装入图2空包弹中的完整电击子弹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飞片 2—功能陶瓷元件 3—电极 4—支架
5--弹丸壳体 6—第一电极针 7—第二电极针
8—底火 9—底座 10--衬管
11—管壳 12—发射药 13-隔片。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318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辅助变压器骨架绕铜线的切割上下料系统
- 下一篇:海尔贝克组件自动粘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