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数据传输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130852.9 | 申请日: | 2011-05-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089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 发明(设计)人: | 胡景懿;樊平毅;熊轲;易粟;雷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日电(中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H04L1/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 |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数据传输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网络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线数据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网络编码是一种新兴的编码传输技术,通过在网络节点对数据包进行组合、编码等一系列的处理,并在目的节点进行相应的解码运算,可以恢复出发送端的发送信息,从而可以有效节省无线通信的传输时隙,提高频谱效率,提升网络传输的吞吐量。
机会网络编码技术是面向网络实际环境的实用化网络编码技术,通过在网络节点增加队列管理机制,节点可根据自身队列的容量或者数据排队延时等指标,选择是否使用网络编码,从而避免了传统网络编码技术中可能存在的较大的等待延时和传输队列不稳定等问题。
由于无线通信易受信道衰落、噪声等影响,无线通信质量常常很不稳定,加之网络编码对传输差错相对比较敏感,如何提高网络编码在无线衰落环境下的传输质量已是无线网络编码走向实用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缺陷,如何提出一种无线数据传输方法,以提高无线网络系统的网络吞吐量和平均延时性能。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多个发送节点以广播形式依次向中继节点和各接收节点传输一个数据包;
S102,判断中继节点是否接收到所有发送节点传输的数据包并且所有接收节点接收到除了来自相应发送节点之外的其它数据包,根据本步骤的判断结果传输数据。
其中,所述步骤S101进一步包括:
S1011,判断当前发送节点的数据包是否被中继节点成功接收;若否,则转入步骤S1012;若是,则转入步骤S1013;
S1012,该发送节点在随后的时隙中重传当前数据包,直到中继节点成功接收该数据包或者重传的时隙个数大于预设的阈值时为止,然后转入步骤S1013;
S1013,进行下一个发送节点的传输过程。
其中,在每一次重传中,若空闲的节点接收到源发送节点重传的数据包,则所述空闲的节点与源发送节点利用分布时空编码协作共同向中继节点发送该数据包。
其中,若中继节点接收到所有发送节点传输的数据包并且接收节点接收到除了来自相应发送节点之外的其它数据包,则所述步骤S102进一步包括:中继节点将该轮传输中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进行网络编码,并利用自动重传技术传输网络编码后的数据包,直到相应的接收节点都接收到所述网络编码后的数据包,或者重传的次数大于预设的阈值时为止。
其中,若中继节点没有接收到一个或多个发送节点传输的数据包,或者一个或多个接收节点没有接收到除了来自相应发送节点之外的其它数据包,则所述步骤S102进一步包括:中继节点利用自动重传技术依次转发其接收到的每一个数据包,直到每一个数据包对应的接收节点成功接收到该数据包,或者重传的时隙个数大于预设的阈值时为止。
(三)有益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无线数据传输方法,通过判断中继节点是否接收到所有发送节点传输的数据包并且所有接收节点接收到除了来自相应发送节点之外的其它数据包,从而决定是进行网络编码还是自动重传数据包,并且,针对发送节点向中继节点广播数据包的过程,在重传过程中利用空闲节点共同采用分步时空编码协作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的网络吞吐量,降低平均包传输延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无线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网络拓扑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传输方案与传统传输方案的网络吞吐量性能比较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传输方案与传统传输方案的平均包延时性能比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是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多节点协作通信技术是一种对抗无线传输中信道衰落的有效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在多用户环境中,具有单根天线的用户可以与其他用户组成一个分布式的虚拟的多天线系统,通过分布时空处理或时空编码帮助其发送信息,从而在无线传输中获得空间分集增益以对抗信道衰落,提升传输效率和传输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日电(中国)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日电(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308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流粉碎机
- 下一篇:带有过流保护功能的自适应IGBT串联均压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