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液分离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126909.8 | 申请日: | 2011-05-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45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 发明(设计)人: | 季晓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季晓鸣 |
| 主分类号: | B01D45/16 | 分类号: | B01D45/16 |
| 代理公司: | 泰州地益专利事务所 32108 | 代理人: | 王楚云 |
| 地址: | 22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离,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气液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化工行业中,经常需要将气液混合物中的气和液分离开来,如果分离不彻底,会给设备的寿命带来很大危害,或者严重影响设备效率,使增大功耗,增加设备的运行成本,因此,气液分离装置的作用十分重要。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201010180398.3公开了一种气液分离器。在具有大致圆筒形的容器主体、将容器主体的上端封闭的盖体、和在容器主体上开口的导入流路的气液分离器中,在盖体上突出地设置隔壁,以便覆盖导入流路的开口、与容器主体的内壁的间隙从周向一端朝向另一端逐渐变宽、到与容器主体的内壁的间隙较窄的端部的长度比到间隙较宽的端部(5b)的长度长。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不要求严格的加工精度而设置隔壁,并且能够发挥较高的气液分离效率。这种油分离器的分离效果差,当混合气中带液较少时,难以将混合气中的带液分离出来。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200910041177.5公开了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腔室,与腔室下部相通的液体冷媒出口管,与腔室上部相通的气体冷媒出口管,以及与腔室相通的气液冷媒入口管,气体冷媒出口管上设置有与腔室上部相通的气体冷媒出口孔,气体冷媒出口管上设置有开闭该气体冷媒出口孔的浮阀。浮阀包括弹簧和沿气体冷媒出口管的表面滑动的漂浮块,弹簧设置在漂浮块与腔室内壁之间。漂浮块和弹簧套设在气体冷媒出口管上。本发明在气液分离器内部设计有与气体冷媒出口管相接的浮阀,当气液分离器腔室内的液面上升到一定位置时,浮阀将逐渐并彻底关闭出气体冷媒出口管上的气体冷媒出口孔,从而杜绝液体冷媒进入压缩机、确保喷气增焓的效果和压缩机的可靠性。但是这种装置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功能不足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对气液混合气适应性强,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气液分离装置。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气液分离装置,包括筒体、入口和气出口,所述的筒体呈圆饼状,所述入口垂直于所述筒体的轴线上并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切线方向上,所述出口设置在所述筒体的顶部与筒体共轴,所述出口的下端面低于所述入口的最低点。
作为优选,所述气液分离装置还包括一集液锥、一液出口和一连接筒,所述的连接筒的上端与筒体的下端相连接,所述连接筒的下端与所述集液锥的上端相连接,所述的集液锥的下端与液出口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气出口的下端面高于所述集液锥的上端面。
作为优选,所述气出口的直径大于等于入口的直径。
因此,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气液分离装置对气液混合气适应性强,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气液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油分离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油分离器的俯视图。
其中 , 1-筒体、2-入口、3-气出口、4-集液锥、5-液出口, 6-连接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外置式的油分离器,可以根据不同特性的制冷剂润滑油采用不同的过滤盘,适用性大大增强。
如图1、图2、图3所述,一种外置式的油分离器,包括筒体1、入口2、气出口3、集液锥4、液出口5和连接筒6,所述的筒体1呈圆饼状,所述入口2垂直于所述筒体1的轴线上并设置在所述筒体1的切线方向上,所述出口3设置在所述筒体1的顶部与筒体1共轴,所述出口3的下端面低于所述入口的最低点,有效避免气液混合气直接从入口2直接从气出口3流出,所述的连接筒6的上端与筒体1的下端相连接,所述连接筒6的下端与所述集液锥4的上端相连接,所述的集液锥4的下端与液出口5相连接。
所述气出口3的下端面高于所述集液锥4的上端面,在整个气液分离装置的整个空间内,越靠近下端气液混合气中气的密度越小,气出口3设置在集液锥4上端可有效防止带液的混合气进入气出口3,影响分离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季晓鸣,未经季晓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269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耐磨复合筛板
- 下一篇:全数字超导人流可视系统主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