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液分离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25801.7 | 申请日: | 2011-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84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季晓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季晓鸣 |
主分类号: | F25B43/00 | 分类号: | F25B43/00 |
代理公司: | 泰州地益专利事务所 32108 | 代理人: | 王楚云 |
地址: | 22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设备,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用于用气态的制冷剂与液态制冷剂进行分离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般的制冷系统中,包含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当制冷剂经过蒸发器与外界环境进行换热后,需要重新返回到压缩机的入口进行压缩循环。由于进入到压缩机的气态制冷剂可能会混入液态的制冷剂,而液态的制冷剂对压缩机而言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对进入到压缩机入口的制冷剂需要进行分离。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0510060879.X公开了一种气液分离器,其包括分离腔外筒体、液腔外筒体、置于分离腔外筒体切线方向的气液混合制冷剂进口管、内筒体、浮体、锥形阀针)及置于内筒体上端带阀口的气态制冷剂出口管,置于液腔外筒 体下端的液态制冷剂出口管,随着液腔内液面的升降,通过浮体及锥形阀针自动调节气态制冷剂出口通道的截面,能有效分离制冷系统在 不同工况条件下,经节流装置节流后所产生的不同数量的气态制冷剂。这种气液分离器需要纵向设置,对于很多现场情况无法适用,而且其结构也过于复杂,制造成本高。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02232413.5公开了一种气液分离器适用于毛细管节流的机械压缩式制冷系统。装在蒸发器与回气管之间,由圆柱管上、下端分别挤压管壁成孔焊封为筒体,竖直放置。同样,该专利中的气液分离器的需要纵向设置,占据较大的空间,不利于设备的小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功能不足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占据空间小、结构简单、现场安装可调的气液分离器。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气液分离器,包含入口、气出口、液出口、分离腔和集液腔,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卧式设置,所述的入口包含一螺旋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的气出口插入到所述的分离腔一预设的深度,所述的气出口通过螺纹结构与所述的分离腔密封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深度的小于所述分离腔的长度的二分之一。
因此,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气液分离器采用卧式设计,能有效减小占据的空间,同时通过调节气出口的插入深度使得分离效率最大,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气液分离器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气液分离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气液分离器的剖视图;
其中,1-气液分离器;2-入口;3-气出口;4-液出口;5-集液腔;6-分离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卧式的气液分离器,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气液分离器1包含入口2、气出口3、液出口4和集液腔5。
整个气液分离器1成卧式,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可以节省大量的空间,满足制冷设备小型化的发展需要。入口2包含螺旋装置21,当气液两相的制冷剂进入到入口2后,由于螺旋装置21的作用,两相制冷剂会发生旋转而得到首次分离。
旋转的二相制冷剂进入到分离腔6,然后沿着分离腔6的内部继续分离。气态的制冷剂最后从气出口3排出,液态的制冷剂则收集在集液腔5中,最后液态的制冷剂从液出口4排出。
气出口3插入到分离腔6一预设的深度H,这个深度H对于分离效果十分关键。这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做不同的设置。该气出口3通过螺纹结构与分离腔6密封连接,这种结构的好处是,通过螺纹结构可以调节气出口3插入到分离腔6的深度H的大小。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深度H的值不超过分离腔6的长度L的二分之一为宜。
以上仅仅以一个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的设计思路,在系统允许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扩展为同时外接更多的功能模块,从而最大限度扩展其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季晓鸣,未经季晓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258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射频标尺法测量高反射率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清涂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