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处理含乳化液废水的厌氧反应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123136.8 | 申请日: | 2011-05-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294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 发明(设计)人: | 张宝军;张勇;钱美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十堰碧水源环保技术中心 |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嘉宏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73 | 代理人: | 杨敏 |
| 地址: | 442000 湖北省十堰***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处理 乳化 废水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设备领域,涉及一种厌氧反应器,特别是处理含乳化液废水的厌氧反应器。
背景技术
厌氧反应器,由于其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耐一定的进水冲击负荷,是广泛应用于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处理的一种生物处理方法。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厌氧反应器有颗粒污泥厌氧反应器(如UASB、EGSB、IC等)、絮状污泥厌氧反应器(升流式、平流式等)和厌氧滤池等。
机械加工、钢铁冷轧行业所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大量乳化液废水,这种废水的可生化性一般比较低:BOD5:COD在0.10-0.25之间。目前对于此类废水的处理工艺一般为:首先对其进行物化超滤、酸化破乳、沉淀、气浮、过滤等;而后向废水中投加营养物质,主要为N、P,使废水中COD:N:P达到300:5:1的比值;经厌氧、好氧等生化处理措施,再经后续的深度处理,如芬顿氧化、微电解、反渗透、电催化等,实现达标排放,即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一级标准的要求。
由于这种含化液废水的可生化比(BOD5:COD)小于0.2,实际工程中,在上述处理工艺中的厌氧反应器选择上,人们一般不选择适用于高可生化比废水处理的颗粒污泥厌氧反应器(如UASB、EGSB、IC等),而一般选用适用于低可生化比废水处理的絮状污泥厌氧反应器(升流式、平流式等)。
但在采用絮状污泥厌氧反应器处理此类废水时。在厌氧反应器进水COD在3000-5000mg/L时,出水COD2500-4000mg/L,COD去除率在15-20%之间。由于厌氧反应器COD去除率的过低,导致后续的污水处理工艺压力太大、总出水水质不能稳定达标、运行成本太高等后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COD去除率低导致后续污水处理工艺压力太大、总出水水质不能稳定达标、运行成本高的问题,而提出一种处理乳化液废水的厌氧反应器, 以提高含乳化液废水的COD去除率,从而降低后续污水处理工艺压力、保障总出水水质稳定达标、降低整个废水处理系统运行成本。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
所述的处理含乳化液废水的厌氧反应器包括池体、进水配水系统、反应区、三相分离器、循环系统和出水系统;所述池体为圆柱体或长方体容器,高径比大于3,进水水力停留时间在48小时以上;所述进水配水系统包括进水管和进水布水管,所述进水布水管设置在池体的底部;所述反应区位于池体内,由悬浮于池体下部的颗粒污泥区和悬浮于颗粒污泥区的上部的絮状污泥区组成;所述三相分离器设置于池体的顶部,具有排气管、沉淀槽;所述的沉淀槽位于三相分离器的上部,其表面负荷不大于0.5m3/㎡.h,底部设有用于沉淀污泥回流的底缝;所述循环系统采用外循环,分别连接所述的池体和进水配水系统;所述出水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池体上部的出水管,连接所述三相分离器。
所述的处理含乳化液废水的厌氧反应器,其中:所述颗粒污泥区高度约占池总高度的六分之一,所述絮状污泥区高度约占池体总高度的二分之一。
所述的处理含乳化液废水的厌氧反应器,其中:所述进水管上沿着向进水布水管方向依次装设有进水压力表、进水泵、进水调节阀和进水流量计。
所述的处理含乳化液废水的厌氧反应器,其中:所述循环系统包括循环管、循环泵以及设置在循环管上的循环压力表、循环调节阀和循环流量计;所述池体上部设置有循环取水口;所述循环管的进水端连接所述池体尚不的循环取水口,出水端连接所述进水配水系统的进水布水管。该取水口11设置在三相分离器4下0.5米处。
所述的处理含乳化液废水的厌氧反应器,其中:所述池体内设置有检测仪表,包括温度计和PH计。所述PH计设在所述的池体内三相分离器下0.5m处。
所述的处理含乳化液废水的厌氧反应器,其中:所述池体的底部设置有排空管,所述排空管位于所述进水布水管下部。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厌氧反应器的池体高径比大于3,在长水力停留时间条件下减少了进水布水面积,从而尽可能地保证了进水的布水均匀;
所述的处理含乳化液废水厌氧反应器的进水,与采用的外循环系统共同保证了废水较高的上升流速,从而可以保证颗粒污泥与絮状污泥在池体内相对分开且悬浮于水中、形成颗粒污泥区和絮状污泥区;废水在厌氧反应器内与悬浮的颗粒污泥与絮状污泥充分接触,从而可以得到充分净化。
三相分离器上部的沉淀区表面负荷不大于0.5m3/㎡.h,如此低的表面负荷彻底避免了厌氧活性污泥被出水带出厌氧反应器,保证了厌氧反应器内的污泥浓度稳定,避免了跑泥现象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十堰碧水源环保技术中心,未经十堰碧水源环保技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231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