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注塑模具抽芯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121530.8 | 申请日: | 2011-05-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90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 发明(设计)人: | 夏飞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锋伟世通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C45/33 | 分类号: | B29C45/33;B29C45/4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邓琪 | 
| 地址: | 201206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注塑 模具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的抽芯机构。
背景技术
对于注塑模具抽芯组合机构,特别是在面对注塑模具抽芯方向设置有铲胶(铲胶的意思就是指机构和塑料产品有干涉铲伤撞伤产品。此处意思指的是在注塑模具抽芯方向上有塑料件,机构在运动过程中会撞伤铲伤产品)。产品或铲胶区域的抽芯任务时,现有技术中,注塑模具在实现抽芯方向设置有铲胶产品或铲胶区域时通常采用两种方案:(1)、抽芯机构尽可能让开铲胶区域;(2)、更改产品结构,以回避现有模具机构无法实现的矛盾。
若采用第一种方案,将会导致所让开铲胶区域的产品相应部位的强度较弱,并且容易变形,如果抽芯机构定模则成本会大大升高;而采用第二种方案,即由于模具机构无法实现而更改产品结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很难说服客户这样做。
上述矛盾主要表现为在产品抽芯方向有倒扣铲胶时,产品的抽芯脱模将会受到影响,采用传统的模具抽芯结构将很难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在产品抽芯方向存有倒扣铲胶时,有利于抽芯脱模的注塑模具抽芯机构。
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施。
一种注塑模具抽芯机构,包括:
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连接第一弹性导向杆,所述第一弹性导向杆用来导引所述第一滑块的脱模方向或脱模角度;
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连接第二弹性导向杆,所述第二弹性导向杆用来导引所述第二滑块的脱模方向或脱模角度;
其中,所述第二滑块安放于所述第一滑块内所开设的滑移凹腔内,所述第二滑块可在所述滑移凹腔内相对第一滑块滑移,所述滑移凹腔的开设位置与所注塑产品在抽芯方向所存有倒扣铲胶的位置相对应,并保持第二滑块在所述滑移凹腔内的滑移抽芯距离不小于所述倒扣铲胶的凸起高度。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滑块整体安放于所述第一滑块内所开设的滑移腔室内。
也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弹性导向杆的与所述第而弹性导向杆空间走向相平行。
还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该机构还包括一可释放的联动拉钩,所述联动拉钩的一头连接所述第一滑块,另一头连接模具的动模部。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之一,该机构还包括一连接插杆,所述连接插杆的一端与第二滑块连接,另一端插放在第一滑块所开设的滑孔或滑洞内;该连接插杆用来连接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并引导两者的相对移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注塑模具抽芯机构,通过设置可以沿多个方向滑移的抽芯滑块分别来控制或避让产品不同部分的脱模,并借助于控制各滑块相对可位移的特点,进而实现了面对主体抽芯方向存有倒扣铲胶时整个产品的脱模。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一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产品抽芯方向的铲胶示意图;
图2为该抽芯组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抽芯组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该抽芯组合机构中大弹块与拉钩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该抽芯组合机构中小弹块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图6a、图6b和图6c)为该抽芯机构抽芯运动时在不同段位的结构变化示意图;
图中:1——定模 2——动模 3——大弹块 31——凹腔 4、41、42——拉钩 5——大弹块导杆 6——大弹块弹簧 7——限位块8——支撑杆 9——压块 10——小弹块弹簧 11——小弹块导杆12——小弹块 13——产品 131——铲胶 14——脱模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说明方便,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产品的顶出方向图1定义的A方向,B方向为抽芯方向,C方向为铲胶抽芯方向。
参照图2、图4和图5所示,此组合抽芯结构是由1个定模大弹块3和大弹块3内的小弹块12组合而成,通过开模,大弹块弹出定模的同时小弹块沿大弹块同角度的反向同步位移,相应就等于大弹块3与定模1有了位移而小弹块12与定模1则不动,等小弹块抽出铲胶区域后,大弹块与小弹块再同步位移抽出大抽芯而结束。
具体结构如下:
大弹块3经大弹块弹簧6驱动的大弹块导杆5导引脱模抽芯,,通过联动拉钩4(包括可释放开的41和42两部分)大弹块3与动模2相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锋伟世通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延锋伟世通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215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传感网内消息安全传输或密钥分发的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安全元件认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