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喹吖啶酮系列颜料高浓度含磷废水的脱色以及降磷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20146.6 | 申请日: | 2011-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258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26 |
发明(设计)人: | 俞永泉;范建云;范国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永泉化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76 |
代理公司: | 杭州之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6 | 代理人: | 朱枫 |
地址: | 32110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喹吖啶酮 系列 颜料 浓度 废水 脱色 以及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喹吖啶酮系列颜料高浓度含磷废水的脱色以及降磷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喹吖啶酮高档有机颜料产品在国内外均有很好的市场,出口创汇效益很好。但该颜料生产工艺过程中每吨产品将产生浓度为10%-20%的含磷酸废水约100吨。若直接排放,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对宝贵的磷资源是极大的浪费。脱色降磷然后回收利用是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常用的脱色处理方法有氧化法和吸附法。氧化脱色又分为氯氧化法、臭氧氧化法和光氧化法三种。而氯氧化法常用的氯氧化剂有液氯、漂白粉和次氯酸钠等,氯氧化剂对于易氧化的水溶性颜料和易氧化的水不溶性颜料都有很好的脱色效果。而活性炭吸附虽有较好的脱色效果,但处理费用高,难以在实际废水处理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成本较低、处理效果较好的喹吖啶酮系列颜料高浓度含磷废水的脱色以及降磷方法。
本发明的系统具有氯化钠电解槽、氯气吸收罐、氢氧化钠贮罐、氧化池、PH值调节池、好氧生化池、沉淀池、风机、氧化池输出泵、好氧生化池输入泵。本发明的方法是在电解槽中电解氯化钠水溶液制取氯气和氢氧化钠水溶液,氯气经氯气吸收罐中的水吸收后生成氯化氢和次氯酸的混合水溶液,高浓度含磷废水依次经过在氧化池中由上述混合谁溶液进行处理、在PH值调节池中调节PH值、在好氧生化池中进行曝气和生化处理、在沉淀池中进行沉淀后,上层清液回收利用。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1)将氯化钠水溶液电解生成氯气和氢氧化钠水溶液;生成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流入氢氧化钠溶液贮罐,生成的氯气被送入氯气吸收罐;
(2)氯气吸收罐中,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次氯酸的水溶液经管道流至氧化池中而进入高浓度含磷废水中,与高浓度含磷废水发生氧化反应而使废水脱色;
(3)在向PH值调节池中的废水鼓风的状态下,将氢氧化钠溶液通过管道加至PH调节池中调节池中的废水的PH值达到6-8;
(4)将调节好PH值的废水用好氧生化池输入泵从PH值调节池中打入好氧生化池,在向池中废水鼓风曝气的状态下,由池中的微生物对废水进行生化处理;
(5)对经过曝气处理的废水使其流入沉淀池,同时通入氯气吸收罐中生成的氯化氢和次氯酸钠的水溶液,对废水进行杀菌处理;
(6)对沉淀池中的废水进行静置,直至其沉淀完全,上层清液重新回收利用。
总之,本发明的成本较低、效率较高、操作方便,能够对喹吖啶酮系列颜料高浓度含磷废水进行全面有效的处理。
具体实施方式
实现本发明中提供的喹吖啶酮系列颜料高浓度含磷废水的脱色降磷技术方案具有以下几步:
a.将氯化钠水溶液电解生成氯气和氢氧化钠水溶液;生成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流入氢氧化钠溶液贮罐,生成的氯气被送入氯气吸收罐;
b.氯气吸收罐中,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次氯酸的水溶液经管道流至氧化池中而进入高浓度含磷废水中,与高浓度含磷废水发生氧化反应而使废水脱色;
c.在向PH值调节池中的废水鼓风的状态下,将氢氧化钠溶液通过管道加至PH调节池中调节池中的废水的PH值达到6-8;
d.将调节好PH值的废水用好氧生化池输入泵从PH值调节池中打入好氧生化池,在向池中废水鼓风曝气的状态下,由池中的微生物对废水进行生化处理;
e.对经过曝气处理的废水使其流入沉淀池,同时通入氯气吸收罐中生成的氯化氢和次氯酸钠的水溶液,对废水进行杀菌处理;
f.对沉淀池中的废水进行静置,直至其沉淀完全,上层清液重新回收利用。
本发明的氧化剂采用成本较低的工业氯化钠为原料,电解制取氯气和氢氧化钠,在氯气吸收罐里直接用水吸收氯气制得氯化氢和次氯酸钠的水溶液而对高浓度含磷废水进行氧化处理,因此不仅降低了运行成本也节省了运输成本,而且制取的氢氧化钠溶液除用在本发明系统的PH调节池中用于调节酸碱度,多余部分还可以用于车间生产,而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通过本发明对喹吖啶酮系列颜料高浓度含磷废水处理后的水质进行总磷测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可以直接排放或者重新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永泉化学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永泉化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201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井井下线缆
- 下一篇:一种油田回注水膜法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