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爆管簇联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16163.2 | 申请日: | 2011-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213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发明(设计)人: | 余德运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德运 |
主分类号: | F42C19/00 | 分类号: | F42C19/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崔继民 |
地址: | 300121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爆管簇联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爆破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导爆管簇联器。
背景技术
导爆管是爆破起爆系统中的关键元件,具有传爆速度快、精度高、安全可靠及价格低廉等特点,特别是在定向爆破和大型矿山爆破应用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国内外爆破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对于簇联的导爆管传爆,其传爆雷管与簇联导爆管束是通过人工用胶布缠裹的方式来实现的,其不足之处在于:1、需要技术熟练的人员进行操作方可将传爆雷管与簇联导爆管束缠裹牢固;2、人工缠裹操作繁琐且费时费力;3、采用胶布缠裹的雷管安全性差,由于缠裹不紧,则会导致雷管爆炸将导爆管簇炸散,无法实现100%的传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装拆操作快速方便、使用安全可靠且可有效避免拒爆的导爆管簇联器。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导爆管簇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塑料材料制成的通道式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内设有与其连为一体的用于压紧导爆管的压紧帽,在上壳体两侧内壁水平方向上制有多条凹槽,所述下壳体两侧外壁水平方向上至少制有三条与上壳体内壁凹槽相啮合的凸起。
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上壳体两侧内壁上的凹槽为锯齿状凹槽。
所述下壳体两侧外壁上的凸起为锯齿状凸起。
所述与上壳体连为一体的压紧帽为一其上制有工艺槽的矩形体。
所述上壳体压紧帽底端面为圆弧面。
所述下壳体内底面为圆弧面。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即采用通道式上壳体和下壳体,在上壳体两侧内壁水平方向上制有多条凹槽,下壳体两侧外壁水平方向上至少制有三条与上壳体内壁凹槽相啮合的凸起,并可通过上壳体的凹槽与下壳体的凸起来调整放置导爆管槽腔的深度,不仅可简化导爆管族联时,簇联束与雷管联接的装拆操作过程、提高操作效率,无需技术熟练的操作人员即可完成上述操作;同时还可将成簇导爆管与雷管压紧在簇联器内,实现了100%的传爆,进而大幅度提高爆破施工的安全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上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下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B-B剖视图。
图中: 1、上壳体; 2、压紧帽; 2-1、底端面; 2-2、工艺槽; 3、凹槽; 4、下壳体; 4-1、内底面; 5、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图5,导爆管簇联器,包括塑料材料制成的通道式上壳体1和下壳体4,已形成用于放置成簇导爆管和雷管的槽腔。所述上壳体内设有与其连为一体的用于压紧导爆管的压紧帽2,所述压紧帽为一其上制有工艺槽2-2的矩形体,所述压紧帽2的底端面2-1设计为圆弧面。该工艺槽主要作用是减轻上壳体重量,并节省制作材料降低制作成本。在上壳体两侧内壁水平方向上制有多条凹槽3,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3为锯齿状凹槽。所述下壳体4两侧外壁水平方向上至少制有三条与上壳体内壁凹槽相啮合的凸起5,本实施例中,所述凸起5为锯齿状凸起,这样可通过上壳体上的凹槽与下壳体外壁上的凸起来调整放置导爆管槽腔的深度,所述下壳体内底面4-1设计为圆弧面。
使用时,将雷管和成簇的导爆管束一起放置在下壳体槽腔内,然后再将上壳体扣在下壳体上,并顺着下壳体的锯齿状凸起下压,使上壳体两侧壁上的锯齿状凹槽与下壳体两侧壁上的锯齿状凸起相互啮合,即可将雷管和成簇的导爆管束约束在槽腔内。通过上壳体内壁上的凹槽与下壳体外壁上的凸起调整放置导爆管槽腔的深度,本簇联器槽腔内可放置4-30根成簇导爆管,不仅装拆操作过程简单、快捷,无需技术熟练的操作人员即可完成上述操作;同时还可将成簇导爆管与雷管压紧在簇联器内,实现了100%的传爆,进而大幅度提高爆破施工的安全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德运,未经余德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161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