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歧杆菌转人内皮抑素基因技术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16121.9 | 申请日: | 2011-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66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肖宏;苏小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科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5/63 | 分类号: | C12N15/63;C12N15/12;C12N1/21;C12R1/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1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杆菌 内皮 基因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歧杆菌转人内皮抑素基因技术。包括将人内皮抑基因转移到双歧杆菌当中,构建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工程菌株。属于生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2010年,癌症将超越心脏病成为全球头号杀手。预计在全球范围内,新增癌症病例和癌症患者死亡率也将会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而在中国、俄罗斯和印度这些国家增长速度会更快。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罹患癌症的人数将会更多。到2030年,全世界可能将有7500万人遭受癌症的折磨,这一数字对许多国家的健康护理体系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而我国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已达130 万人,并且癌症患者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骤增与中青年体质的下降都昭示着营养保健与预防医疗市场的复兴与发展,肿瘤治疗药物和预防保健产品的市场也日益巨大。
经过100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双歧杆菌本身具有优异的抗肿瘤功能。双歧杆菌具有免疫激活作用,可增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吞噬活性,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双歧杆菌及其表面分子活性结构WPG(完整肽聚糖)可直接或间接地清除致肿瘤物质,从而保护机体免受致肿瘤物质损害。人体内的有害细菌会产生大量致肿瘤物质及可活化致肿瘤物质,而双歧杆菌可抵抗这些有害菌的生长并将其排出体外,减少内源性致肿瘤物质的产生。
双歧杆菌的WPG可通过调控肿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自然凋亡。双歧杆菌可以酸化肠道环境,加速致肿瘤物质排泄,缩短致肿瘤物质与肠黏膜的接触时间,以降低肿瘤的发生率。双歧杆菌还能预防多种化学致癌剂诱发的结肠癌、乳腺癌及肝癌的发生与发展。另有分析提示,人大肠腺瘤与癌的发生与演进与肠中双歧杆菌数量的减少具有一定的关联,而阴道内双歧杆菌的正常数量对预防和治疗宫颈癌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内皮抑素基因” 是一种具有控制肿瘤生长和使肿瘤细胞凋亡双重作用的抗癌基因。 该基因定位于肿瘤血管基底膜,能有效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生长,阻止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使肿瘤细胞萎缩、退化,使瘤体停止生长,并逐步萎缩直至死亡,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双歧杆菌作为一种具有肿瘤定位特异性,并且对宿主无毒性的生理性细菌,为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导向载体。理论上,凡对实体瘤有治疗作用的基因,诸如血管生长抑制因子的基因、肿瘤自杀基因、校正和修复突变的癌基因的基因片段、具有杀伤肿瘤细胞的淋巴因子的编码基因等,均可用双歧杆菌作为导向载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歧杆菌转人内皮抑素基因技术,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利用大肠杆菌做载体,将人内皮抑素基因导入质粒当中,构建融合人内皮抑素基因质粒pBES;
其二,采用电融合方法,在细菌菌落生长到D600nm值约为0.5cm时制备感受态细胞,以电容25μF、电阻150Ω-300Ω、电压10.5 -15kV/cm的电击条件,进行完整质粒转化,将人内皮抑素基因转移到双歧杆菌当中。
其三,该技术拟利用双歧杆菌的非特异抗肿瘤作用以及作为肿瘤基因治疗和导向治疗的载体开发转基因双歧杆菌抗肿瘤制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利用大肠杆菌做载体,将人内皮抑素基因导入质粒当中,构建融合人内皮抑素基因质粒pBES,以电容25μF、电阻105Ω、电压10.5 kV/cm的电击条件下进行完整质粒转化,将人内皮抑基因转移到两歧双歧杆菌及长双歧杆菌中,转移效率84%。
实施例二:
利用大肠杆菌做载体,将人内皮抑素基因导入质粒当中,构建融合人内皮抑素基因质粒pBES,以电容25μF、电阻200Ω、电压12.5 kV/cm的电击条件下进行完整质粒转化,将人内皮抑基因转移到两歧双歧杆菌及长双歧杆菌中,转移效率78%。
实施例三:
利用大肠杆菌做载体,将人内皮抑素基因导入质粒当中,构建融合人内皮抑素基因质粒pBES,以电容25μF、电阻300Ω、电压15 kV/cm的电击条件下进行完整质粒转化,将人内皮抑基因转移到两歧双歧杆菌及长双歧杆菌中,转移效率8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科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湖南科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161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丝织梭子的撑针固定结构
- 下一篇:巧克力颗粒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