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V-L形秸秆粉碎还田刀片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115590.9 | 申请日: | 2011-05-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58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 发明(设计)人: | 贾洪雷;刘晓亮;齐江涛;马云海;马成林;狄英凯;于路路;吴华;潘春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D82/00 | 分类号: | A01D82/00 |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朱世林;王寿珍 |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秸秆 粉碎 还田 刀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机械范畴,尤其涉及一种V-L形秸秆粉碎还田刀片。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各种秸秆粉碎还田机所使用的刀片大致有甩刀型、直刀型和锤爪型三种。
各种刀片一般都不是直接安装在旋转轴上,而是安装的刀座上,刀座均匀的分布在旋转轴上。不同的是锤爪型和甩刀型每个刀座上只安装一只锤爪,而直刀型则每个刀座上多为安装一组刀片,一般为三片。
锤爪型在粉碎作业中靠高速旋转以实现抓起地上的秸秆,然后在定刀的配合下进行粉碎作业。锤爪型相比其他刀片有较大的质量,转动过程中具有很大的转动惯量,加大了机器的震动,增大的了动力消耗,并且锤爪磨损较严重。
甩刀型在作业时线速度比锤爪型稍低,可以在地面没有定刀配合的情况下对秸秆进行切割粉碎。缺点是受制造材料和工艺的限制,现有的刀片磨损较严重,刀片先接触地的一角易磨损成圆弧形,从而削弱了刀片在接触秸秆时的切削能力,从而降低了粉碎效果,这样刀片的使用寿命非常有限。
直刀型在工作时,为了达到良好的粉碎效果,必须加大刀片排列的密度,这样就增加了整机的制造成本和使用过程中换刀片的成本,此种类型刀片在粉碎秸秆时,由于受到秸秆的阻力,削弱了粉碎效果,增加了功耗。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其他秸秆粉碎还田刀在工作过程中,机体震动猛烈,动力消耗大,粉碎效果不理想,使用寿命短等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久耐用、节能降耗、粉碎效果良好的V-L形秸秆粉碎还田刀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V-L形秸秆粉碎还田刀片,由刀柄和刃切面组成,所述的刀柄采用前倾刀柄MN结构,刀片采用V-L形刃线结构,Q、R两点控制刀片刃线末段在工作过程中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合理的夹角能够提高刀片对玉米秸秆根部的砍切能力,防止刃线末端在使用过程中被磨损成圆弧状,延长刀片使用寿命;点P的能够调整刀片整体的重心位置,恰当的P点位置使刀片的重心位于刀柄的延长线上,提高刀片在高速旋转时整机的平衡稳定性,对NPQR四点进行曲线拟合、优化,得到如下曲线方程:y=p1x4+p2x3+p3x2+p4x1+p5,式中:p1=(1.624~3.605)e-006,p2=(-2.403~1.549)e-(004~005),p3=-0.03019~-0.005655,p4=-0.1457~0.3346,p5=-0.3513~0.3039,参阅图3所示,x的取值范围满足0≤x≤148.2。该曲线方程所描述下的刀片具有以下优点:使刃线和刀柄光滑连接,降低刀片在锻压过程中的应力产生;降低刀片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机具转动产生的离心力导致的刀片变形;控制刀片重心位于X轴上,从而提高了刀片在高速旋转时的整机稳定性;曲线方程使刀片的重心外移,相同回转半径和转速情况下,增加转动惯量,提高对秸秆的粉碎能力。V-L形刃线结构增大了刀片的切削长度,提高了粉碎效率。和其他甩刀相同安装密度的情况下,V-L形秸秆粉碎还田刀片减少了秸秆粉碎腔体内无刀柱体的轴向长度。刀柄与刃线所在平面的夹角为W=165°~175°,此夹角的存在,增强了刀片抓取秸秆的能力,同时减小粉碎秸秆时的滑切角,有利于秸秆的粉碎,提高刀片动能利用效率。同时刀片的刃线表面是由高频淬火形成,提高了刀片的耐磨性能。刀片的横截面采用近似梯形结构,圆弧代替梯形小底,减小切削阻力。刀柄MN的长度a=40~60mm,刀片厚度b=6~8mm。
本发明有益效果是:由于本设计采用了前倾结构和方程描述的V-L形高频淬火刃线。所以,V-L形秸秆粉碎还田刀片具有延长刀片的使用寿命,降低整机的横向震动,提高秸秆粉碎效果,提高作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刀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a)是刀片的主视图。
b)是a)的A向剖视图。
c)是a)的B-B向剖视图。
图2为刀片刃线坐标示意图。
图3为刀片刃线曲线散点拟合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图2所述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155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