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力输送系统的输送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112632.3 | 申请日: | 2011-05-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40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 发明(设计)人: | 邱生祥;田青;张进明;潘仁湖;江兴涛;袁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5G53/66 | 分类号: | B65G53/6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魏晓波;逯长明 |
| 地址: | 364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力 输送 系统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气体动力输送物料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力输送系统的输送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气力输送又称气流输送,利用气流的能量,在密闭管道内沿气流方向输送颗粒状物料,是流态化技术的一种具体应用。气力输送装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根据颗粒在输送管道中的密集程度,气力输送分为稀相输送和浓相输送;根据管道内气体压力,又分为正压和负压式。
气力输送技术在国内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近20年来气力输送技术特别是正压浓相气力输送技术发展迅速,已经在许多行业得以广泛应用,但因物料在气力输送管道中流动状况的复杂多变性及物料物性、输送气量、零部件性能、发送器给料状况等因素影响,气力输送系统堵管现象时有发生。
当发生堵管现象时,一般需启动清堵程序进行清堵,但当输送距离远、输送物料粗或重时常常造成清堵困难,清堵时间长等弊端,由于气力输送系统长时间处于清堵状态无法正常输送在造成系统出力受到严重影响的同时还加重了输送管道的磨损、增加了系统的能耗。
为了避免气力输送系统发生堵管现象,目前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整套气力输送系统始终设置较大的输送气量以便大幅提高输送管道内的输送速度避免堵管。由于输送管道的磨损与输送管道内输送速度的2~3次方成正比,所以采用该种方法在导致输送管道磨损非常严重的同时也增加了能耗。
2、在整根输送管道上每隔几米距离设置一个进气点,在输送过程中开启以防止物料在输送管道内堆积,加速物料在输送管道内的行进。该方法由于进气点众多且安装于架空的输送管道上导致对各进气点止回阀、进气阀的故障判断及检修非常困难,气量也无法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同时投资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气力输送系统的输送控制方法,能够有效防止堵管现象的发生,系统磨损和系统能耗小,提高了气力输送系统的可靠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气力输送系统的输送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开启流化气阀,关闭管道补气阀,进行气力输送,同时比较输送实时压力与控制系统设定的输送压力上限值,当所述输送实时压力小于等于所述控制系统设定的输送压力上限值,则气力输送装置正常输送;当所述输送实时压力大于所述控制系统设定的输送压力上限值且小于堵管压力设定值,则转入2);当所述输送实时压力大于等于堵管压力设定值,则转入3);
2)关闭流化气阀,开启管道补气阀,期间若输送实时压力下降至控制系统设定的输送压力下限值,则转入1);
3)关闭所有气阀,转入自动清堵程序,清堵完成后转入1)。
作为优选,所述输送实时压力由压力变送器向控制系统反馈。
作为优选,所述2)中关闭流化气阀,开启管道补气阀时的输送管道的总气量与所述1)中开启流化气阀,关闭管道补气阀时的输送管道的总气量相同。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力输送系统的输送控制方法,只在控制系统上增加相应的逻辑判断,根据判断结果对相应的气阀执行开关控制,能够在气力输送管道有堵管趋势时予以迅速化解,在原有气力输送系统不增加设备的基础上有效防止了堵管现象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了系统清堵占用时间对输送出力的影响,降低了系统频繁清堵造成的系统磨损和系统能耗,提高了气力输送系统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常规气力输送系统的构成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气力输送程序控制逻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发明权利要求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126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