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09710.4 | 申请日: | 2011-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97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邓林旺;唐润平;莫松文;曾宇钿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6 | 分类号: | G01R31/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测试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电池测试装置,虽然能够实现电池性能测试、电池容量检测以及电池检修等功能,但由于仅采用一个控制模块进行整个装置的控制,当该控制模块出现故障或误差时,则会给整个测试装置的工作带来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因此现有技术的测试装置的安全性以及工作可靠性不太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池测试装置存在的安全性以及工作可靠性不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安全性更高且可靠性更好的电池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池测试装置,包括电源模块和充放电模块,其中还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电源模块依次通过充放电模块、第一开关、第二开关与待测电池相连,所述第一控制模块与充放电模块相连,所述第一控制模块与待测电池相连,所述第二控制模块与待测电池相连,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和第二控制模块相连,其中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接收并根据输入的待测电池充电或放电命令以及充放电信息,控制第一开关闭合,同时控制充放电模块按照充放电信息进行充电或放电,且将输入的待测电池充电或放电命令以及充放电信息发送给第二控制模块;
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用于采集第一控制模块实际向充放电模块输出的充放电信息,以及用于接收第一控制模块发送的待测电池充电或放电指令和充放电信息,并将该实际充放电信息与接收的第一控制模块发送的待测电池充放电信息进行比较判断,当实际充放电信息与接收的第一控制模块发送的待测电池充放电信息相同时,控制第二开关闭合,否则,控制第二开关断开;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还实时采集并保存待测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池性能参数,且将采集的待测电池的电池性能参数与预存的电池保护参数进行比较,当采集的待测电池的电池性能参数中任一性能参数达到预存的电池保护参数时,控制第一开关断开;
所述第二控制模块还实时采集并保存待测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池性能参数,且将采集的待测电池的电池性能参数与预存的电池保护参数进行比较,当采集的待测电池的电池性能参数中任一性能参数达到预存的电池保护参数时,控制第二开关断开。
一种电池测试方法,电池测试装置包括电源模块、充放电模块、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电源模块依次通过充放电模块、第一开关、第二开关与待测电池相连,所述第一控制模块与充放电模块相连,所述第一控制模块与待测电池相连,所述第二控制模块与待测电池相连,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和第二控制模块相连,其中,电池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第一控制模块接收并根据输入的待测电池充电或放电命令以及充放电信息,控制第一开关闭合,同时控制充放电模块按照充放电信息进行充电或放电,且将输入的待测电池充电或放电命令以及充放电信息发送给第二控制模块;
步骤S2:第二控制模块采集第一控制模块实际向充放电模块输出的充放电信息,以及接收第一控制模块发送的待测电池充电或放电指令和充放电信息,并将采集的第一控制模块实际向充放电模块输出的充放电信息与接收的第一控制模块发送的待测电池充放电信息进行比较判断,当采集第一控制模块实际向充放电模块输出的充放电信息与接收的第一控制模块发送的待测电池充放电信息相同时,控制第二开关闭合,否则,控制第二开关断开;
步骤S3:第一控制模块实时采集并保存待测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池性能参数,且将采集的待测电池的电池性能参数与预存的电池保护参数进行比较,当采集的待测电池的电池性能参数中任一性能参数达到预存的电池保护参数时,控制第一开关断开;
步骤S4:第二控制模块实时采集并保存待测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池性能参数,且将采集的待测电池的电池性能参数与预存的电池保护参数进行比较,当采集的待测电池的电池性能参数中任一性能参数达到预存的电池保护参数时,控制第二开关断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097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