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氮化物强化马氏体耐热钢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03010.4 | 申请日: | 2011-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81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严伟;邓利芬;胡平;王威;单以银;杨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C38/24 | 分类号: | C22C38/24;C22C38/26;C22C38/46;C22C38/48;C22C38/50;C22C38/52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张晨 |
地址: | 110015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氮化物 强化 马氏体 耐热钢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基耐热钢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新型氮化物强化马氏体耐热钢。
背景技术
提高蒸汽参数,发展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是提高燃煤发电效率,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措施,目前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大力发展。随着蒸汽参数的提高,对其关键部件(如主蒸汽管道)用耐热结构材料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目前,电站用先进铁素体/马氏体耐热钢主要有T/P91、T/P92、P122等。
国外对先进铁素体/马氏体耐热钢(如T/P91、T/P92、P122等)进行了高温长时实验研究,如图1所示,并研究了在该条件下材料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服役时间的增加,高合金化的耐热钢的强度-断裂时间曲线上出现一个强度陡降区域,即图2中的中应力区。这个陡降区域正是造成目前国际上高估P92、P122等先进铁素体/马氏体耐热钢长时(如10万小时)持久强度的原因。一般用短时实验数据推测长时持久寿命,均采用直线外推法进行,而此强度陡降区域的存在使得常用的直线外推存在较大的误差。例如P92钢600℃10万小时的持久强度,日本新日铁给出的外推值为132MPa,并依此制定了ASME标准;而欧洲蠕变委员会根据其更长时间的实验结果给出的外推值为115MPa。因而使得各使用P92材料建造的超临界电厂不得不降低参数运行,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耐热钢组织失稳是造成中应力区强度陡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获得组织稳定性高的铁素体/马氏体耐热钢是提高耐热钢长时高温条件下力学性能的关键。对于铁素体/马氏体耐热钢,由于耐热钢在高温服役条件下的特殊性和组织演变的复杂性,提高其长时高温条件下的组织稳定性需要如下两个层次的理解。
第一,原始组织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传统先进铁素体/马氏体耐热钢的正火+回火态的原始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主要为马氏体基体上分布着析出相(碳化物和氮化物)。其中析出相主要有M23C6型和MX型,M23C6型主要是(Cr, Fe)23C6,MX型析出相主要为NbC、VC、NbN、VN、TaN等。其中M23C6型析出相主要分布于马氏体基体的原奥氏体晶界和板条界上,而MX型析出相主要分布于板条内。然而在满足理想的化学配比条件下,碳化物和氮化物的热稳定性是不同的,氮化物的热稳定性要普遍高于碳化物的热稳定性。基于这一理念,日本研究学者设计了氮化物强化马氏体耐热钢的显微组织,如图4所示,并成功地开发出氮化物强化马氏体耐热钢9Cr3W3CoNbN。
第二,减缓长时服役过程中钢组织中的粗大析出相,主要是Laves相和Z相的析出。Laves相主要为Fe2W和Fe2Mo,Z相主要为CrNbN。它们在钢的服役过程中易于粗化,尺寸均较大,对稳定组织作用较小。随着其尺寸的长大,反而会分别消耗钢中有效的W、Mo固溶元素含量和氮化物,诱发蠕变孔洞,因此必须尽量延缓它们的析出。
然而日本学者研发的氮化物强化马氏体耐热钢9Cr3W3CoNbN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钢中为了抑制由于碳含量的降低而形成δ铁素体所加入的大量Co、W元素。但Co元素作为非Laves相形成元素,会强烈促进Laves相的粗化,而W元素作为Laves相的形成元素,也会促进Laves相的析出和粗化。钢中粗大的Laves相会诱发蠕变空洞,损害材料的高温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氮化物强化马氏体耐热钢,以解决以往马氏体耐热钢耐高温组织稳定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氮化物强化马氏体耐热钢,其特征在于:所述马氏体耐热钢的主要合金成分(重量百分比)为Mn:0.8~1.5%;Cr: 8.0~10.0%;W: ≤1.5%;Mo: ≤1.5%;且W+Mo: 1.5~2.0%;Nb: ≤ 0.06%;Ta: ≤0.15%;且Nb+Ta:0.05~0.15%;V: 0.1~0.3%;N: 0.03~0.05%;Fe:余量。
其中,所述的马氏体耐热钢还可以含有以下成分(重量百分比)为:C:≤0.005%;Si:≤0.5%;S:≤0.005%;P: ≤0.005%;Co: ≤1.5%;O: ≤0.0010%;Ni: ≤0.01%;Al: <0.01%;Ti: <0.005%;Cu: <0.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030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