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回收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02003.2 | 申请日: | 2011-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810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发明(设计)人: | 徐平来;李娟;陶慷;薛立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J11/16 | 分类号: | C08J11/16;C08J11/26;C08J11/28;C08J11/00;C08L63/00;C08K7/0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5201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碳纤维 增强 环氧树脂 复合材料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回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回收废旧热固性复合材料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利用超临界复合液回收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碳纤维(CF))/环氧树脂(EP)复合材料(简称CF/EP复合材料)具有密度小、比强度及比模量都比较高的特点,特别是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汽车工业、体育用品等高新技术领域都有着广发的应用。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各个领域的用量迅猛增长,而且不断拓展到新兴的领域如:新能源、高速列车等。随着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这些高新领域的应用,所产生的热固性树脂废旧物与日俱增,一方面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复合材料中含有高价值的碳纤维成分,如果对复合材料进行简单的处理的话,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目前,对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能高效回收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方法鲜少。传统的方法很难高效地回收复合材料:焚烧只能回收部分热量,但焚烧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有毒易污染环境的气体;高温热降解(Thermochimica Acta 454(2007): 109-115)回收到干净的填料和增强纤维,但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下进行,对反应设备要求较高;流化床(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54 (2008) 2588–2593)同样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回收到干净的碳纤维;而液相裂解法(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 89 (2005) 317-326)由于回收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可能对环境产生污染且回收成本较高;由于环氧树脂较低的耐酸性,利用硝酸(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Vol. 95, 1912–1916 (2004))、甲酸等强腐蚀性酸可对环氧树脂进行降解,可回收得到表面干净的碳纤维,但是硝酸等强酸由于腐蚀性强,对反应设备的要求较高,且对操作安全系数要求较高,回收成本较高,反应后处理较难;被认为具有广阔前景的超临界流水(Materials and Design 31 (2010) 999–1002)虽然具有清洁无污染的特点,但是也需要在高温高压的反应条件下进行,且降解后的产物与水混合在一起,不易分离;后来超临界醇(Ind. Eng. Chem. Res. 2010, 49, 4535–4541)等流体也都实现对环氧树脂的降解,但目前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离真正工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回收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树脂降解率高、环境友好、成本低、资源的可循环利用等特点,可弥补难以高效回收碳纤维、反应后处理复杂,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等缺陷。
本发明方法以超临界CO2为环境,加入复合液,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实现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降解,并控制反应条件使其产物以苯酚及其同系物产生,从而实现碳纤维与环氧树脂的分离,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配制超临界CO2复合液,具体方法是:将催化剂加入有机试剂中,搅拌均匀,制得超临界CO2复合液;每升有机试剂加入5~100克催化剂。
所述的有机溶剂为乙醇、丙酮、正丙醇、正丁醇、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四氢呋喃、氯仿、二甲亚砜中的一种或两种;
所述的催化剂为液体超强酸、固体超强酸、磷钨酸、磷钼酸、乙酸、甲酸、盐酸、硫酸、硝酸中的一种或两种;
所述的液体超强酸为氯磺酸、三氟甲烷磺酸中的一种;
所述的固体超强酸为SO42-/TiO2、SO42-/ZrO2、SO42-/Fe2O3、SO42-/TiO2—ZrO2型超强酸中的一种。
步骤(2)将所需分解的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放入反应釜中,然后加入超临界CO2复合液,每100克所需分解的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加入0.5~5.0升超临界CO2复合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020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RFID功能的手机
- 下一篇:硅太阳电池片的光致热扩散制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