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锈钢抗菌管的加工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101881.2 | 申请日: | 2011-04-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96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 发明(设计)人: | 赵江山;何为民;吴爱国;陈强;张培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神洲阳光特种钢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C21D8/1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李明洁 |
| 地址: | 2014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锈钢 抗菌 加工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不锈钢焊接管的加工工艺,尤其涉及含铜铁素体抗菌不锈钢管。
背景技术
常规的不锈钢输送管道在经过长期的使用后,积累的水垢杂质,会附着在管道内壁滋生微生物,当管道中水流较慢或停流时,微生物将演变成细菌附着管壁内经过一段时间的繁殖形成菌群,这时水质将下降。
抗菌不锈钢按抗菌性能的产生方式分为两种:镀膜式和自身抗菌式。前者是在不锈钢上镀上带有杀菌性的金属材料、或其它有杀菌作用的无机材料,缺点是易磨损、易老化,随温差及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从而使不锈钢失去抗菌性;后者则是在不锈钢生产过程中添加一些具有抗菌作用的金属元素,再通过特殊的处理使不锈钢本身产生抗菌性,它没有前者的缺点,而且成本低、易于加工,如含铜铁素体不锈钢,正在食品餐饮、医疗卫生和家庭生活中逐步得到推广运用。
如果利用含铜铁素体不锈钢来加工不锈钢输送管道,按传统加工方式可分为无缝钢管和焊接钢管,前者成品精度和强度高、能够达到卫生级镜面管的工艺要求,但是加工工艺复杂、消耗高、成本高,限制了产品的推广应用;后者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成本低,但是如果按照目前的焊接管生产工工艺来加工,由于焊缝的存在,不能达到卫生级镜面管的工艺要求。以上二种加工方式,为了达到要求的机械性能和最佳抗菌效果,在材料达到成品要求尺寸后,都是先后分别在连续炉中进行固溶处理和在真空炉中进行时效处理,这样的热处理方式加工周期长,能耗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采用含铜铁素体不锈钢加工、能够满足卫生级镜面管工艺要求,且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抗菌效果的不锈钢抗 菌管的加工工艺。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不锈钢抗菌管的加工工艺,包括钢卷分条、焊接成管、定长度切割并去除切口毛刺、化学抛光工序,其特征在于:
所述钢卷为含铜铁素体不锈钢抗菌钢卷,
在去除切口毛刺和化学抛光工序之间,
(1)首先:
①碱性溶液去除焊接管表面油污,
②固溶处理,400±20℃预热14~18分钟、加热升温6~10分钟至900±20℃、在900±20℃保温16~20分钟、缓冷7~10分钟至500±20℃、快速急冷3~5分钟至200±20℃后空冷,
③在多辊冷轧管机上轧制,
④在矫直机上矫直,
以上①~④步循环进行多次,直至最后一次循环、焊接管断面尺寸达到成品要求,
(2)然后,
①碱性溶液去除焊接管表面油污,
②抗菌热处理,400±20℃预热14~18分钟、加热升温6~10分钟到900±20℃、在900±20保温6~10分钟、降温至730±20℃停留180~240分钟、缓冷7~10分钟至500±20℃、快速急冷3~5分钟至200±20℃后空冷,
③在矫直机上矫直,
④定长度切割并去除切口毛刺。
采用碱性化学物质溶液除去不锈钢表面上的油污,是为了达到清洁表面的作用、以利于后续的热处理加工,借助循环搅拌清洗溶液和加温控制能显著提高除油效果。如果去污去油不净,在随后的热处理工艺中往往会导致钢管内外表面局部增碳,从而影响钢管的抗菌性能和抗腐蚀性能。
固溶处理主要是为了消除不锈钢制品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内部应力,以满足次道工序的性能要求和加工工艺要求,当温度到900℃左右时,铁素体不锈 钢内部开始再结晶,变形组织消除,金属内部的加工应力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铁素体不锈钢硬度降低,但达到1200℃时晶粒明显粗化。因此,铁素体不锈钢的固溶处理温度一般为850~1020℃。因铁素体不锈钢焊接管为中空薄壁细长件,第(1)步第②道工序中的固溶处理工艺宜采用900±20℃保温16~20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神洲阳光特种钢管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神洲阳光特种钢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018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