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能耗高转化率高选择性快速合成联酚二烷基醚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97447.1 | 申请日: | 2011-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196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发明(设计)人: | 高占先;胡珊珊;王晓欢;李青;王家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43/20 | 分类号: | C07C43/20;C07C43/205;C07C41/16 |
代理公司: | 大连星海专利事务所 21208 | 代理人: | 修德金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能耗 转化 选择性 快速 合成 联酚二 烷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非质子极性溶剂中于较低温度下,高效快速合成联酚二烷基醚的技术。本技术属于有机合成领域。
背景技术
Z-N(Ziegler-Natta)催化剂是烯烃聚合重要的催化剂体系。目前,工业上聚烯烃催化剂几乎均为Z-N载体型催化剂。其发展主要经历了载体制备工艺的进步及内给电子体的开发两个过程。作为推动Z-N催化剂发展的内给电子体,现在已使烯烃聚合Z-N催化剂发展到第五代,1,3-二醚化合物是第五代Z-N催化剂给电子体的代表。以1,3-二醚为内给电子体的催化剂具有当今最高的催化活性,不加外给电子体的情况下也可得到具有较高链规整度的聚丙烯。但是,其聚合活性很高,目前工业还难以大规模应用;所得聚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难以广泛应用。文献(ZL 2006 1 0054611.X; WO 2006/094445 A1)报道:1,4-芳二醚——2,2’-二烷氧基-1,1’-联苯、2,2’-二烷氧基-1,1’-联萘和10,10’-二烷氧基-9,9’-联菲(又分别称为1,1’-联苯-2,2’-二烷基醚,1,1’-联萘-2,2’-二烷基醚和9,9’ -联菲-10,10’-二烷基醚)是综合性能优良的给电子体。同时,文献(ZL 2006 1 0054611.X)也报道:利用相转移催化技术,以甲苯和水混合物为溶剂、四丁基硫酸氢铵为相转移催化剂、硫酸二甲酯和联-2-萘酚为原料制备了联-2-萘酚双甲醚(即1,1’-联萘-2,2’-二甲基醚)的方法。该方法有反应温度较高、反应时间较长、选择性较低、过程复杂等缺点。针对上述缺点,本发明对联酚二烷基醚的合成方法进行了研究。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提供一种低能耗高转化率高选择性快速合成联酚二烷基醚的方法,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方案:提供一种低能耗高转化率高选择性快速合成联酚二烷基醚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碱存在下,联酚与硫酸二烷基酯或伯卤代烷进行醚化反应,在非质子极性溶剂中,于低温搅拌下,快速醚化反应;联酚高转化率、高选择性的转化成联酚二烷基醚;经过简单的分离过程分离出联酚二烷基醚,再经简单的精制过程得到联酚二烷基醚;分离出联酚二烷基醚后的溶剂直接循环使用,联酚二烷基醚(I)、(Ⅱ)和(Ⅲ)分别为2,2’-二烷氧基-1,1’-联苯(I),2,2’-二烷氧基-1,1’-联萘(Ⅱ)和10,10’ -二烷氧基-9,9’-联菲(Ⅲ):
在上述(I)、(Ⅱ)和(Ⅲ)的通式中:
R2为C1-C16直链或支链烷基,两个R2基团是相同或不同的;
R1为氢、卤素、R3、OR3、COOR3、SR3、NHR3、N(R3)2,相邻的两个R1可以互相键合形成稠合的饱和或不饱和的环式结构;R3为氢、直链或支链C1-C12烷基、C3-C12环烷基、C6-C12芳基、C7-C12烷芳基或芳烷基;R1基团是相同或不同的。
优选技术方案是:联酚是联酚二烷基醚结构通式(I)、(Ⅱ)和(Ⅲ)中的R2被H替代得到相对应的1,1ˊ-联苯-2,2’-二酚、1,1ˊ-联萘-2,2’-二酚和9,9’-联菲-10,10ˊ二酚,其R1与结构通式(I)、(Ⅱ)和(Ⅲ)的R1的定义相同。
优选技术方案是:所述的硫酸二烷基酯是硫酸二甲酯和硫酸二乙酯,所述的伯卤代烷是直链或支链C1-C16伯烷基卤代物,伯卤代烷的卤原子是碘、溴或氯。
优选技术方案是:所述的非质子极性溶剂是介电常数ε为5 至 50的非质子溶剂,包括<C10的酮、醚、酯、酰胺、腈、硝基化合物、砜和亚砜,这些非质子极性溶剂单独作溶剂,或与水混合作溶剂。
优选技术方案是:所述的碱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碳酸钠、碳酸钾。
优选技术方案是:所述的低温搅拌反应是在<80℃下搅拌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974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