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冲击碳纤维混杂纤维混凝土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095799.3 | 申请日: | 2011-04-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060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 发明(设计)人: | 黄真;张昌;王贤栋;冯斌超;冷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16/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碳纤维 混杂 纤维 混凝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是一种抗冲击碳纤维混杂纤维混凝土。
背景技术
混凝土的优点是抗压强度高、取材容易、易成型、价格低廉、可与钢材结合制成各种承重构件。但是混凝土致命弱点为抗拉强度低、脆性大、易开裂、韧性差,从而降低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缩短使用寿命,成为各种灾难事故的隐患。特别是混凝土的抗冲击性能差,在冲击荷载作用下易于脆性断裂和脱落。对于冲击荷载较大的桥梁、道路、堤坝等结构,需要使用抗冲击性能好的纤维增强混凝土。
纤维增强混凝土是以混凝土为基体,纤维为增强材料所制成的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总称。由于纤维可以很好地抑制裂缝的开展,纤维增强混凝土是改善混凝土受力性能的有效方法。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地关注单一纤维对混凝土的增强效果。事实上,不同种类的纤维,如钢纤维、碳纤维、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等对混凝土的增强效果不同,有些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冲击性能;有些可以提高混凝土开裂后韧性,限制裂缝宽度发展;有些有抗爆防火能力等。根据复合材料理论,通过不同纤维混合,它们之间性能互补,通过产生正混杂效应,可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从而产生性能可靠,且具有较好社会经济效益的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
经对现有的技术文献检索发现,中国专利文献号CN1472157A记载了一种“高韧性混杂纤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在普通混凝土中混杂微细碳纤维、钢纤维和分散剂,使混凝土改善为高韧性的混凝土。但是该技术中采用的微细碳纤维由于尺寸太小(碳纤维长度为2mm),仅能提升混凝土的韧性,不能明显提升混凝土的抗冲击性能、防火抗爆性能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抗冲击碳纤维混杂纤维混凝土,制备得到的混凝土具有更高的韧性、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并具有显著提升的抗冲击性能、防火抗爆性能等。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冲击碳纤维混杂纤维混凝土,其组分及其体积百分比含量为:混凝土98.6%~99.5%、钢丝型钢纤维0.3~1.0%、碳纤维0.1~0.3%以及聚丙烯纤维0.1%。
所述的碳纤维的长度为10mm,抗拉强度为2500MPa;
所述的钢丝型钢纤维采用国家的钢纤维型号CW03-50/0.9-1000,钢丝型钢纤维断面为圆形,钢纤维两端弯起,钢纤维长度为50mm,直径为0.9mm,抗拉强度为1000MPa;
所述的聚丙烯纤维为单丝聚丙烯,其长度为10mm,抗拉强度为500MPa。
所述的混凝土为C20~C40等级的普通混凝土,其含量及其组分为:水泥300~500kg/m3、砂500~800kg/m3、石700~1200kg/m3和减水剂0.5~2kg/m3,其中:水泥采用标号为32.5或42.5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砂采用细度模数为2.3~3、平均粒径为0.35~0.5mm的中等河砂;石采用最大直径为20mm的级配碎石;减水剂采用有效成分为木钙的普通减水剂。
本发明涉及上述抗冲击碳纤维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通过将上述水泥、砂、石、减水剂以及钢丝型钢纤维倒入搅拌机中经搅拌后加入碳纤维和聚丙烯纤维并干拌均匀,再加入水和减水剂并搅拌得到。
本发明利用碳纤维混凝土的优点,提高混凝土的抗冲击强度,防止混凝土断裂;利用钢丝型钢纤维混凝土的优点,提高混凝土抗折强度和韧性,限制裂缝宽度;利用聚丙烯纤维的优点,提高混凝土抵抗表面龟裂和抗爆防火能力;通过本发明的混合纤维混凝土材料制备技术,可以获得有益效果,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抗冲击性能、防火抗爆性能等。本发明材料利于大批量快速施工,可广泛应用于土木、水利、市政交通、海洋、军工等领域的抗冲击荷载的混凝土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957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液压限速器
- 下一篇:正反馈大流量插装式多路换向阀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