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勘测方法、装置及网络优化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95223.7 | 申请日: | 2011-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861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发明(设计)人: | 吴长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长松 |
主分类号: | H04W16/20 | 分类号: | H04W16/20;H04W64/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任默闻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上***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勘测 方法 装置 网络 优化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勘测方法、装置及网络优化设备。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系统是我国通信网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移动通信基站是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移动3G(3rd-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的逐步推广,网络基站的建设优化需求在逐渐增强,对基站勘测工作智能化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智能化工作设备的推广其背后是巨大的未开发市场。
基站勘测是规划网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之一,是网络预规划思想的具体实现,直接关系到网络质量的优劣。基站勘测和设计是网络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繁杂和细致的工作。勘测人员需要按照理想站址实地查看,将各种测量数据记录下来,再综合分析得出合适的站址方案,并取得基站工程设计中所需要的数据。可以说基站现场勘测是系统工程设计的基础,所以要求勘测人员配备高水平的设备以协助工作更好的完成。
对于新建基站,需要手绘草图,新建机房、铁塔、地线设置及引入相对位置图,租用机房与所在建筑物的相对位置图,地线设置相对位置图,标注方向。租用空机房基站查勘,机房长、宽尺寸及门窗位置、外市电引入位置及空洞位置、基站出线空洞位置,房间柱子尺寸、机房净高。
对于扩容基站查勘,机房内已装设备情况及门窗位置、外市电引入空洞位置,基站出线空洞位置,现有设备定位尺寸,走线架平面布置尺寸。勘测草图是要在现场勘测时即绘制完毕,是日后绘制正式图纸的基础,所以必须详细,准确并且规范标识图纸。准确规范的文档也为随后的网络规划,优化工作提供服务,是工程质量的有利保障,也是将来网络扩容规划的依据。勘测的站点很多,如何能高质量,高效的完成勘测工作?目前的工作都是由勘测人员手工进行绘制记录,需要勘测人员具备很高的CAD绘图水平和经验。
对移动通信网络来说,网络规划工作自始至终伴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规划工作内容包括话务覆盖分析、仿真、勘测、系统设计、安装测试和优化这样一个循环过程。其中基站勘测处于覆盖和容量分析之后。此时,经过分析和系统的仿真,基站的分布和配置都有预规划的方案,勘测人员根据这个方案进行实地勘测,选择理想站址并确定移动通信设备和天馈系统的工程参数。这些数据将作为下一步系统设计的依据。
在实现本发明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目前的网络基站勘测设备一般包括数码相机、GPS定位仪、指南针、测量工具(钢卷尺、皮尺、激光测距仪等)、笔记本电脑、查勘记录本和移动通信网络手机。GPS:采集站点的经纬度、海拔高度信息;指南针:确定机房和天线方位角以及各服务扇区的方位信息;测距仪:测量覆盖区域或者障碍物的距离或高度;钢卷尺:用以必要的测量;数码相机:拍摄中心基站四周的地理环境,现在的操作模式是手工测量绘图,现场一般都是几个人一组,数码相机、指南针、笔记本电脑,皮尺,再加一个GPS进行基站勘测工作,可见现有室内空间勘测技术人力需要量大且效率很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勘测方法、装置及网络优化设备,以提高勘测效率。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勘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辅助全球定位系统A-GPS模块获取设备所在室内空间的经纬度参数;利用指南针模块获取所述室内空间的方位参数;利用激光测距模块获取所述室内空间的空间距离参数及所述设备在该室内空间的位置参数;在显示模块上,利用所述室内空间的经纬度参数、方位参数、空间距离参数及所述设备在该室内空间的位置参数,标示所述设备在所述室内空间的位置示意图。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勘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GPS和A-GPS模块,用于获取设备所在室内空间的经纬度参数;指南针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室内空间的方位参数;激光测距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室内空间的空间距离参数及所述设备在该室内空间的位置参数;显示模块,用于利用所述室内空间的经纬度参数、方位参数、空间距离参数及所述设备在该室内空间的位置参数,标示所述设备在所述室内空间的位置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长松,未经吴长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952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