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氧化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94222.0 | 申请日: | 2011-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432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杨培慧;张茜;谢伟玲;蔡继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26 | 分类号: | G01N27/26;G01N27/3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陈燕娴 |
地址: | 510632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 传感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传感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抗氧化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研究发现有机体的多种疾病都与自由基对机体的氧化损伤有关,因此寻找能够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剂并研究其抗氧化机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保护细胞和机体免于活性氧自由基的损伤,越来越多的抗氧化物被发现并应用,如抗氧化物酶、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等。因此,寻求准确、科学的方法用来评价抗氧化物的抗氧化活性高低显得尤为重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传统对物质抗氧化活性的方法主要有化学发光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选择性电极法和电子自旋共振法等,但存在仪器或染料昂贵,操作繁琐,生物体系存在多种干扰物及灵敏度较差等问题。基于电化学检测的抗氧化传感器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容易使用等优点,已逐渐被应用于物质的抗氧化活性测定。目前有文献报道用二氧化钛纳米颗粒修饰于ITO电极,构建基于电化学安培检测的抗氧化传感器,用于评价五倍子酸和抗坏血酸等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活性,该方法与传统的利用Fenton反应产生羟基自由基用于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一样,通常其测定酸度要求PH为3左右,在酸度较高介质中,会导致某些活性分子的失活或分子结构的变化。
聚苯胺是性能良好的导电高分子聚合物,已广泛应用于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与传统的聚苯胺材料相比,聚苯胺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均一性、独特的氧化还原性质、高的电导率、大的比表面积和促进电子传递的能力和很强的电极表面吸附能力等优点,但未见应用聚苯胺纳米纤维构建抗氧化传感器的研究报道。另一方面,血红素(heme,分子式为:C34H32N4FeO4)是天然存在的铁卟啉,是电子传递反应的载体,也是催化反应的活性中心。将聚苯胺纳米纤维与血红素形成复合膜,可在复合膜界面发生Fenton反应产生羟基自由基,具有用于抗氧化剂抗氧化活性测定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聚苯胺纳米纤维界面构建的抗氧化传感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抗氧化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抗氧化传感器,包括玻璃碳电极和涂布在玻璃碳电极表面的复合膜,所述复合膜由聚苯胺薄膜吸附血红素形成。
具体地,所述聚苯胺薄膜具有多孔的网络结构。
上述抗氧化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聚苯胺纳米纤维;
(2)在玻璃碳电极表面制备聚苯胺薄膜,得到聚苯胺纳米纤维修饰电极;
(3)将聚苯胺纳米纤维修饰电极浸泡在血红素水溶液中,血红素吸附在聚苯胺薄膜的表面,形成聚苯胺/血红素复合膜,得到抗氧化传感器。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步骤(1)制备聚苯胺纳米纤维具体由以下步骤实现:
(1-1)每毫升1.0mol/L的HCl溶液中加入0.23~0.48mmol的苯胺和0.038~0.125mmol的过硫酸铵;
(1-2)搅拌8~15分钟;
(1-3)溶液离心搅拌8~15分钟,用蒸馏水洗涤3~5次,得到沉淀物;
(1-4)将沉淀物在40~50℃条件下真空干燥20~24h,得到聚苯胺纳米纤维。
优选的,所述步骤(2)在玻璃碳电极表面制备聚苯胺薄膜,具体由以下过程实现:
(2-1)清洗玻璃碳电极;
(2-2)将步骤(1)制备的聚苯胺纳米纤维分散到去离子水中,得到分散液;
(2-3)将步骤(2-2)制备的分散液滴到电极表面,室温晾干后形成聚苯胺薄膜,得到聚苯胺纳米纤维修饰电极。
优选的,所述步骤(1-2)搅拌8~15分钟具体由以下过程实现:先以2000~2400转/分的速率搅拌3~5分钟,再以1200~1500转/分的速率搅拌5~10分钟。
优选的,所述骤(2-2)将步骤(1)制备的聚苯胺纳米纤维分散到去离子水中具体为:每毫升去离子水加入1.2~2.5毫克的聚苯胺纳米纤维,超声分散10~20分钟。
优选的,所述步骤(3)将聚苯胺纳米纤维修饰电极浸泡在血红素水溶液中,具体为:将聚苯胺纳米纤维修饰电极浸泡在1.0~5.0mmol/L的血红素中4~6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942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