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触点模具构造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093792.8 | 申请日: | 2011-04-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3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 发明(设计)人: | 王原 | 申请(专利权)人: | 漳州格林电气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H11/04 | 分类号: | H01H11/04;B21D37/10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诚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5209 | 代理人: | 方惠春;戚东升 |
| 地址: | 369021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触点 模具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一种复合触点模具构造,按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划分属于金属触点成型模具类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触点为是继电器(电子开关)的关键部件,通过动触点和静触点的接触和断开来完成电路的开关作用。一般的触点是由柱状的金属材料并通过模具冲压成型,模具由动模和底模组成,目前的底模都是固定的,即底模芯与固定座是一体的,通过动模具单边的冲压力将触点镦制成型,为了提高触点的导电性能及控制成本,往往由Cu柱主体和Ag触端并通过上述模具结构镦制成型,由于现有单边的冲压的模具方式,使加工成型的触点如图1A或图1B所示,Cu柱主体与Ag接触面为凹陷或凸出的弧面,即触点的边缘银层与中间银层的厚度不一致,影响到触点接通时的导电性能。
另外,为了提高触点的导电性能及控制成本,现有的触点多为一次性成型,Ag层与Cu柱由于定位不精确而发生偏移,且复合触点的银层分布不够均匀,究其原因,现有动模的冲头为一节冲头,即冲头和套筒是一体的,销子将复合材料Ag及Cu顶进底模后,冲头后退,所以此时的一次成型材料是漏在外面的,即自然成型。
本发明人经过长期研究并结合触点成型多年经验,创作一新型的成型模具,故才有本发明的提出。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提高复合触点成型导电性能的模具构造,利用底模弹簧弹力作用及动模对触点二次成型,使触点的Cu柱与Ag层结合面趋于均匀平面。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复合触点模具构造,包括动模组件及底模组件,其中:
动模组件,包括固定座及其上设有的一次成型冲头构件及二次成型动模具,所述的一次成型冲头构件包括套筒及分开设置的冲头,冲头设置于套筒内并向套筒外延伸而与底模共同作用使复合触点第一次成型为圆台状触点头;
底模组件,包括底模芯和弹力机构,弹力机构的弹力件抵触于底模芯上,底模芯在弹力机构的作用下前后动作与动模组件共同配合完成触点二次成型。
进一步,所述的一次成型冲头构件还包括顶杆、顶销及大小弹簧和限位块,大小弹簧嵌套设置其后端接于限位块上,两弹簧与顶杆及顶销作用使冲头移动冲压,上述各件及冲头设置于套筒内,且套筒上设有限位销与冲头上的限位槽配合使用。
进一步,所述的底模组件包括固定座、底模、压板及机身,其中:
固定座,其中心横向设有通孔用于固置底模,固定座前、后侧设有压板及机身;
底模,包括底模芯、顶件和弹力机构,上述三者组合为一体安装于固定座中心的通孔内,且底模芯的成型端向前延伸并伸出于压板的前侧面,顶件设置于底模芯的阶梯孔内并向后穿过弹力机构而延伸至固定座后侧机身,弹力机构的弹力件抵触于底模芯上,底模芯在弹力机构及顶件的作用下前后移动;
压板,固接于固定座的前侧面,其上开有与固定座配合的孔。
进一步,所述的弹力构件包括弹簧及配合的弹簧座,弹簧一端抵触于弹簧座上,另一端与底模芯相顶接。
进一步,所述的顶件包括顶针及顶杆,顶针设置于底模芯的阶梯孔,另一端与顶杆接触,上述的顶杆穿过弹簧座的底孔另端与机身相接。
进一步,所述的底模芯为台阶式结构,其台阶处与压板配合限位。
本发明将底模改为活动构造,通过与动模组配合对触点的双边挤压变形实现Cu柱主体和Ag触端层接触面趋于平面的目的,具体是当材料铜和银被顶销顶进底模后,顶销回缩,冲头继续前进直到顶住底模,此时两种复合材料被挤压而第一成型为圆台状触点头,固定座后退后上移,其上的二次成型动模具再次与底模将圆台状触点头镦制为成品触点。底模改进在于底模芯改为台阶式,总长变短,增加底部的弹簧与弹簧座,将顶杆从中间穿过,而底模芯头部的台阶处则要加上压板来限位。当模具把复合材料银和铜压到底模上时,底模后端的压缩弹簧开始变形,即有了反作用力使底模芯向前挤压触点,此时触点则在前后模具挤压与反挤压作用下成型,达到理想的银层厚度要求。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的效果通过动模组件与底模配合,对触点材料进行两次冲压,使触点在成型过程中两种材料结合定位更精确,且形成触点的Ag层分布均匀、导电性能稳定。
附图说明
图1A、图1B是现有触点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触点成型过程图。
图3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动模组件分解图。
图5是本发明底模组件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漳州格林电气有限公司,未经漳州格林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937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