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承插式管道顶紧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092718.4 | 申请日: | 2011-04-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25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 发明(设计)人: | 刘光星;王伟民;游兴荣;肖必建;陈淑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七局第二建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L1/024 | 分类号: | F16L1/02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0011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承插式 管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道铺设施工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承插式管道的顶紧装置。
[背景技术]
在市政工程建设中,由于预应力砼压力管道具有耐久性好、抗渗、抗震、坚固耐用,价格低廉等优点,所以在给排水工程施工中应用十分广泛。
由于砼压力管道体积大、自重大,安装不方便。传统的安装工艺所需机械设备多,操作困难、劳动强度大、工效低。常用安装方法有以下2种:
1)相邻管道接口采用卷扬机牵紧。其不足之处在于,需要的配套设备较多,且卷扬机笨重,搬用十分不方便,且管道安装过程中的纠偏困难。
2)相邻管道接口采用手拉葫芦牵紧。其不足之处是手拉葫芦必须对称受力,操作要求较高,否则容易造成偏位,且施工速度相对较慢。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千斤顶借助承力梁、钢拉杆、钢丝绳进行管道接口的顶紧装置,其结构简单、搬运方便易操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承插式管道顶紧装置,包括钢丝绳套、2根拉杆、2根调节杆、2根穿孔纵梁、前承力梁、后承力梁、千斤顶和操作平台,钢丝绳套为环状绳套,绳套的两侧设有耳攀,耳攀与拉杆的一端连接,拉杆的另一端与调节杆一端铰接,调节杆的另一端与穿孔纵梁的前端铰接,穿孔纵梁的后端与后承力梁的一端连接;后承力梁的中间部位与千斤顶的后端连接,千斤顶的前端与前承力梁连接;所述的操作平台置于千斤顶下方。
作为优选,所述的千斤顶为螺旋式千斤顶。
作为优选,所述的耳攀与拉杆通过销钉连接,拉杆与调节杆一端通过销钉铰接,调节杆另一端通过销钉与穿孔纵梁前端铰接,穿孔纵梁通过销钉与后承力梁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穿孔纵梁上设有销钉孔,所述的销钉孔沿穿孔纵梁长度等距分布。
作为优选,所述的操作平台包括车架、车轮、支柱和把手;所述的车架由操作横梁与把手构成,操作横梁横向置于千斤顶的底部,把手分别在操作横梁两侧竖向与操作横梁的两端连接,车轮与车架连接,支柱设在车架下方与车架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后承力梁的中间部位与千斤顶的后端通过木楔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前承力梁、后承力梁和穿孔纵梁为槽钢制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装置使吊车吊运管道与设备顶管一次成功,结构简单,易于制作,施工进度快,比传统施工方法提高工效30%~50%。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承插式管道顶紧装置实施例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承插式管道顶紧装置实施例俯视图。
图中,1-后承力梁,2-木楔,3-操作纵梁,4-穿孔纵梁,5-千斤顶,6-前承力梁,7-调节杆,8-销钉,9-拉杆,10-待安装管道,11-耳攀,12-钢丝绳套,13-已安装管道,14-操作横梁,15-销钉孔,16-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和图2中,一种承插式管道顶紧装置,包括钢丝绳套12、拉杆9、调节杆7、穿孔纵梁4、前承力梁6、后承力梁1、千斤顶5和操作平台。
钢丝绳套12为环状绳套,在绳套的两侧设有钢丝绳的耳攀11,耳攀与拉杆9的一端通过销钉连接,拉杆9的另一端与调节杆7一端通过销钉8铰接,调节杆7的另一端也通过销钉与穿孔纵梁4的前端铰接,穿孔纵梁4的末端与后承力梁1的两侧通过销钉连接。千斤顶5的后端顶在后承力梁1的中间部位,千斤顶5的前端顶住前承力梁6的中间部位。
上述千斤顶5为螺旋式千斤顶。
为便于操作,将千斤顶置于操作平台上面。操作平台是由车架、车轮、4根支柱和2个把手组成。其中,车架置于千斤顶底部,车架由2根操作纵梁3和3根操作横梁14横竖交错构成,2根操作纵梁在两侧与3根操作横梁的两端通过榫卯结构连接,车轮设在车架的下方与车架连接,4根支柱也设在车架下方与车架固定连接,2根操作纵梁向后沿伸成为把手16。顶伸时,为使得车架着地牢固稳定,可用4根支柱支撑整个车架,而将车轮离地。
穿孔纵梁上设有销钉孔15,销钉孔沿穿孔纵梁长度按100mm等距分布。
后承力梁1的中间部位与千斤顶5的后端通过木楔2连接。
上述的前后承力梁、穿孔纵梁均为槽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七局第二建筑有限公司,未经中建七局第二建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927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