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自动维形鼻鼾治疗睡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92125.8 | 申请日: | 2011-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470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邱晨;张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邱晨;张欣 |
主分类号: | A47G9/10 | 分类号: | A47G9/10;A61F5/5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1 | 代理人: | 孙皓;孙昀 |
地址: | 51802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自动 维形鼻鼾 治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枕头,特别是一种治疗鼻鼾的睡枕。
背景技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nea syndrome,OSAS)主要是由于睡眠过程中呼吸通道变狭窄或受阻塞而导致,在睡眠过程中呼吸气流通过狭窄的呼吸通道时振动气道周围的软组织而引起鼻鼾和低氧血症。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在睡眠时身体处于缺氧状态,容易引起头痛、记忆力下降、困乏、嗜睡、情绪急躁、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还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或因心脑缺氧而中风、突发性心脏病而猝死。由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采用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风险且疗效不肯定,故重症患者多采用正压通气机,但用正压通气机需戴上呼吸面罩,许多患者不适应,呼吸机发出的噪音也会影响患者及家人的睡眠,且治疗费用也不低,而目前轻、中度患者则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自动维形鼻鼾治疗睡枕,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人们在使用睡枕时,使呼吸道通畅,消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所带来的危害。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全自动维形鼻鼾治疗睡枕,具有枕体,所述枕体内设有气囊,气囊连接气泵,所述枕体还设有微处理器,微处理器连接有鼾声感受器和声音传感器、检测气囊内压力的气压传感器,并控制气泵工作。
本发明的枕体上部形状为弧形凸起结构,凸起结构沿枕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本发明的枕体上部形状为弧形凸起结构,凸起结构的最高位置与人体的颈部形状相同。
本发明的气囊的上部形状与弧形凸起结构的形状相同。
本发明的微处理器或气压传感器连接有报警灯。
本发明的枕体设有电源,电源为鼾声感受器和声音传感器、气泵、气压传感器、报警灯和微处理器供电。
本发明的电源与气泵之间设有开关电路,微处理器控制开关电路的接通。
本发明的鼾声感受器和声音传感器、气泵、气压传感器、报警灯)和微处理器设置在枕体内。
本发明的鼾声感受器和声音传感器、气泵、气压传感器、报警灯和微处理器设置在弧形凸起结构内。
本发明的枕体尺寸长600mm,宽400mm,凸起高99.2mm,延长边高50mm,坡度41度,微处理器采用STM32F103,鼾声感受器和声音传感器采用1420600,气泵采用P05K,气囊尺寸长104mm,高54mm,气压传感器采用MPS-2100,报警灯采用LCD12864M,电源设置在枕体内,开关电路采用ASUS901(12V/3A)型。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鼾声感受器和鼾声传感器监测睡眠者的鼾声大小,气压传感器监测睡枕的气囊内的气体压力,微处理器控制气泵给气囊充气或是排气,自动调节睡枕的高度,从而使得睡枕枕住并维持睡眠者头部的最佳高度以及坡度,使用者保持呼吸道通畅,消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所带来的各种危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全自动维形鼻鼾治疗睡枕,设有枕体5,枕体5内设有气囊3,枕体5内或枕体5外设有微处理器7、用于监测鼾声的鼾声感受器和声音传感器1、用于给气囊3充排气的气泵2、用于监测气囊压力的气压传感器4和报警灯6、电源8。
所述枕体5上部右侧形状为弧形凸起结构51,该凸起沿枕体5的长度方向延伸,或该凸起的最高位置与人体的颈部形状相同。气囊3设置在弧形凸起结构51下,气囊3的上部形状与凸起的形状相同。所述鼾声感受器和声音传感器1将感受到的鼾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传递给微处理器7,微处理器7控制气泵2工作,气泵2的输出端或吸入端接气囊3,气压传感器4将气囊3的压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传递给微处理器7,微处理器7或气压传感器4连接有报警灯6。电源8为鼾声感受器和声音传感器1、气泵2、气压传感器4、报警灯6和微处理器7供电,电源8与气泵2之间设有开关电路,微处理器7控制开关电路的接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邱晨;张欣,未经邱晨;张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921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