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收集蓝藻净化水质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091530.8 | 申请日: | 2011-04-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193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 发明(设计)人: | 刘恩生;彭开松;鲍传和;张厚群;宋雪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 地址: | 230036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收集 蓝藻 净化 水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湖泊水质治理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生态治理湖泊蓝藻、净化水体水质的方法。
背景技术
经典的“生物操纵”依靠浮游动物控制藻类。在浅水湖泊,浮游动物摄食藻类后很快分解释放又进入物质循环,藻类被浮游动物摄食后N、P没有离开生态系统;在我国的大型浅水湖泊浮游动物的数量一般并不多,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摄食压力不大;浮游动物也不能有效控制丝状藻类和形成群体的蓝藻水华。此外,浮游动物是浮游植物和鱼类等经济水生动物之间重要的营养通道。如果不利用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的能量就不会被非浮游植物食性水生动物利用。
“非经典生物操纵”控制蓝藻水华是可以做到的,但控制所有藻类和降低N、P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是很难做到的。并且,在大型湖泊进行鱼类控藻存在如下问题:
1)难以在大型湖泊实施:以巢湖为例,巢湖的水量达到25亿m3。如果按照50g/m3鱼类密度标准需要12-15万吨鲢、鳙鱼才可以控藻,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2)大型富营养化湖泊蓝藻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蓝藻严重堆积区域,因氧气等条件的恶化并不适合鱼类生存。那么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情况:蓝藻需要控制的区域鱼类可能较少,起不到控制效果;
3)不同的鱼类密度会对浮游植物产生相反的影响。并非放养鲢、鳙鱼就可以控制蓝藻,如果达不到阈值密度可能会导致蓝藻增加;
4)鱼类可以控制蓝藻,但不能控制所有藻类,也不能削减N、P治理富营养化,更不能形成稳定良性生态系统。如图4所示。
鱼类控藻的根本问题是,鱼类摄食藻类后N、P和藻粪基本没有离开生态系统。
传统网箱养鱼的目的是利用天然饵料生物和水体空间生产鱼类,其布设方式、品种选择、放养密度等技术措施并不是针对控制蓝藻的。
现有改善水质所用的浮床技术单一,且一般很难在风浪很大的开敞水域进行,单一的水质净化技术可以解决某个问题,但很少能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角度进行针对性设计。目前的很多水域生态恢复措施由于无法或较少直接获得经济效益,而不能维持生态修复工程设施的再运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收集蓝藻净化水质方法,能有效削减N、P在水体内富营养化,而且在生态修复的同时可以直接获得经济效益。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方案:
一种收集蓝藻净化水质方法,采用在水体内放养食藻鱼类,其特征在于,食藻鱼类被放养在网箱中,网箱有多个,在每个网箱的底部设置由密网制成的藻粪收集器,在网箱所在水域边界设置一个鱼类漂浮藻粪拦截网,通过鱼类摄食藻类来治理净化水体,同时将食藻鱼类产生的藻粪通过拦截网及藻粪收集器进行拦截收集。
本发明的一种收集蓝藻净化水质方法,其特点还在于,所述网箱在水域内呈多环形分布,并在网箱的环与环之间设置种植有水生植物的浮岛。
所述漂浮藻粪拦截网由外围网片和一个可随水位变化人工调节的位于水气临界区域的密眼网片构成。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发明通过在局部水域通过设置鱼类藻粪拦截网、鱼类拦截捕获蓝藻模块、生态浮岛水质净化模块,以有效控制水源地蓝藻生物量,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含量,改善水质、提高用水安全、并且在经济上能获得循环支撑。
2、本发明针对鱼类控藻中藻粪漂移、污染水质等问题,设置鱼类藻粪拦截网、藻粪收集器以对鱼类藻粪进行拦截和收集,避免鱼类藻粪对水体的二次污染,收集的藻粪可以加工成生物肥料或直接作为种植肥料。
3、本发明在生态修复及水质改善的同时,可以从食藻鱼类身上直接获得经济效益,以维持生态修复工程及设施的再运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生态治理净化水体水质系统构成图。
图2是本发明藻粪拦截网局部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带藻粪收集器的鱼网箱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水体中N、P去向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治理湖泊富营养化水体N、P去向示意图。
图中标号:1外围网片、2内围网片、3网箱、4浮岛、5密眼网片、6藻粪收集器。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915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