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散型村镇污水强化脱氮除磷的一体化装置与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090900.6 | 申请日: | 2011-04-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89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 发明(设计)人: | 彭永臻;龚灵潇;霍明昕;杨庆;朱云鹏;赵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散 村镇 污水 强化 一体化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生化处理装置与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分散型村镇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和基于此形成的强化脱氮除磷方法。具备高效、简便、卫生的特点,尤其适合需纳入敏感水体的分散型村镇污水的处理。
背景技术
“十一五”期间,城市污水处理规模日益扩大,污染物控制取得良好效果,而针对分散型污水,特别是村镇污水的处理还处于起步阶段。进入“十二五”后,国家对环保领域的政策引导与战略投入进一步提高,村镇污水治理是极具研究和实用价值的领域之一,其工艺设计,运行维护,设备研发,技术经济分析等已成为研究热点。基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村镇污水相对于城市污水,其氮、磷含量波动幅度较大,如不有效处理而排放,极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因此当出水需纳入敏感水体时,对其进行强化脱氮除磷十分必要。实际运行中,由于成本、施工等制约因素,在广大农村地区难以进行污水的集中处理,因此采用小型一体化装置就地处理较为可行。
厌氧滤池(Anaerobic Filter)是一种填充有微生物载体的高速厌氧生物反应器。高污泥浓度和长泥龄使其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低产泥率减少了污泥处置成本;良好的有机物水解酸化效果为后续生物脱氮提供了碳源,填料的吸附作用则保证了可利用碳源的保存。因此,近20多年来,AF已被广泛应用于处理不同类型的废水,运行效果良好。目前,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反应效率的提高及解决滤料的堵塞,而随着富营养化的日趋严重,为控制出水中的氮、磷浓度,需耦合其他生化工艺进行高效、稳定地脱氮除磷。
生物接触氧化(Bio-Contact Oxidation)也叫淹没式生物滤池,是具有活性污泥法特点的生物膜法,污水与附着有生物膜的载体相接触而得到净化。填料上的高生物量保证了反应器的高容积负荷;良好的水流混合特性提高了抗冲击负荷能力;较低的剩余污泥产量则节省了二沉池空间和基建费用;运行管理方便、卫生,十分适合分散型村镇污水的处理。目前,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及反应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厌氧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是一种耦合生物处理工艺,针对分散型村镇污水,具备良好的脱氮及一定的除磷能力,运行稳定,卫生方便,效果良好。而目前针对小规模污水处理,化学除磷效果及稳定性高于生物除磷,因此进行生化工艺的耦合是村镇污水强化脱氮除磷的最佳选择。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工艺在处理分散型污水时,效率不高,脱氮除磷效果差,运行维护不便等问题,本发明构建了一种分散型村镇污水强化脱氮除磷一体化装置,操作简便、卫生低耗,抗冲击负荷,其特征在于:
①基于厌氧滤池-接触氧化-化学沉淀耦合工艺而构建;②装置主体分为七格,创造出推流状态,提高反应推动力,较好地平衡了反应效率与经济成本;③设置复合区,通过隔板的调节改变区域的功能,增加对特定污染物的冲击负荷;④出水区构造独特,形成斜板沉淀区,化学除磷区和溢流区。
装置结构与平面示意图分别如附图1,2所示,具体特征在于:
进水口13和出水口6分别位于装置主体1的左侧底端和右侧上部。开孔隔板4将装置主体1分为七个区域,沿进水方向依次为厌氧滤池A区,厌氧滤池B区,复合区C,接触氧化D区,接触氧化E区,接触氧化F区和出水区G。其中复合区C通过无孔隔板25、封闭隔板27、带孔隔板26分为等容积的两室,沿进水方向,封闭隔板27左侧为厌氧滤池H区,右侧为接触氧化I区。厌氧滤池A区、厌氧滤池B区、厌氧滤池H区内布设陶粒2作为填料;接触氧化D区、接触氧化E区、接触氧化F区、接触氧化I区内距底面1/15-1/10水深处设置多孔承托板11,用以支撑布设其中的填料——空心球3;接触氧化D区、接触氧化E区、接触氧化F区、接触氧化I区底部中心设有曝气头12,通过布气管15与气体流量计14、进气阀16、空气压缩机17相连接,构成曝气系统。厌氧滤池A区及接触氧化F区底部设有硝化液回流口10,通过硝化液回流管19与硝化液回流泵18、调节阀21相连接形成回路,构成硝化液回流系统。
所述的无孔隔板25和带孔隔板26底部配有使其在水平面上沿垂直进水方向滑动的滑槽;封闭隔板27垂直于开孔隔板4及水平面,固定于复合区C中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909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