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芳砜纶纱线的加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90249.2 | 申请日: | 2011-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547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薛文良;魏孟媛;程隆棣;钱竞芳;张瑞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H13/30 | 分类号: | D01H13/30;D01H13/28;D01H1/02;D02G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黄志达;谢文凯 |
地址: | 2016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芳砜纶 纱线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纱线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芳砜纶纱线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芳砜纶(polysulfonamide,PSA)纤维即聚苯砜对苯二甲酰胺纤维,是我国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纤类产品。该纤维具有良好的耐热性、热稳定性和阻燃性,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耐250℃高温等级合成纤维的空白,优良的热学、电学、化学性能,使得其在产业用纺织品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芳砜纶纤维自身具有体积比电阻大、表面摩擦因数较低、初始模量高等一系列特征,造成纤维纺纱过程难以顺利进行,且最终纱线毛羽多,成纱强力低,同时纱线中纤维积累的内应力和扭矩相对较大,会给后道针织或机织工序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加工过程中容易引起“小辫子”现象,致使后道针织线圈不稳定或者机织中布面出现织疵等。因此如何解决芳砜纶纤维的纺纱问题已经成为其产业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芳砜纶纱线的加工方法,该方法的操作简单,适合规模化生产;本发明获得芳砜纶纱线,既克服了传统芳砜纶纱线容易产生“小辫子”的缺点,同时又能够改善后道芳砜纶纤维产品的布面匀整性,提高最终产品的附加值。
本发明的一种芳砜纶纱线的加工方法,包括:
在前罗拉后加装给湿装置对纱线进行给湿处理,0.5~1MPa高压水通过给湿装置外部的入口进入后在内壁上0.05~0.2mm的喷孔处形成水雾,作用于通过的纱线,使得芳砜纶纤维吸收足够的水分;在导纱钩正上方120~130mm处加装导纱器,在导纱钩和导纱器之间加装加热装置对纱线进行加热处理。
上述方法中所述的给湿装置为环状空心圆柱体,其与细纱机采用固定连接,外径为5~10mm,内径为3~6mm,长度为20~50mm;同时为了便于引纱,给湿装置侧面开有0.5~1mm的槽。
上述方法中所述的加热装置采用微波加热方式,用109.2×54.6mm的标准直波导,与细纱机固定连接,微波输出功率为2.5~5千瓦,微波频率为2450±30兆赫。
上述方法中所述前罗拉输出速度必须保证在150~200r/min,以保证纱线经过给湿装置时吸收足够的水分,经过加热装置时获得足够的热量。
芳砜纶纤维回潮率为6.2%左右,具有较好的吸湿性。
本发明中加热装置采用微波加热方式,由于水的介电常数介于50~80之间,微波辐射能对水分子具有显著的作用,在微波场中水分子将以每秒24.5亿次的速度来回转动,产生大量的运动热和碰撞摩擦热,同时由于芳砜纶纤维介电常数介于1.5~3之间,本身也能吸收一部分微波能。纱线中芳砜纶纤维的内应力和扭矩在热作用下得到释放,使纱线性能稳定。
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加工方法只需将传统环锭纺设备加装给湿装置和加热装置,操作简单,适合规模化生产。
(2)本发明通过给湿、加热等加工方法获得芳砜纶纱线,该纱线既克服了传统芳砜纶纱线容易产生“小辫子”的缺点,同时又能够改善后道芳砜纶纤维产品的布面匀整性,提高最终产品的附加值。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环锭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3-前罗拉,4-导纱钩,5-纱线;
图2是本发明加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3-前罗拉,4-导纱钩,4’-导纱器,5-纱线,7-给湿装置,8-加热装置;
图3是本发明给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9-入口,10-喷孔,11-槽;
图4是本发明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5-纱线,8-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在前罗拉3后加装给湿装置7对纱线5进行给湿处理,0.5MPa高压水通过给湿装置7外部的入口9进入后在内壁上0.05mm的喷孔10处形成水雾,作用于通过的纱线5,使得芳砜纶纤维吸收足够的水分;在导纱钩4正上方120mm处加装导纱器4’,在导纱钩4和导纱器4’之间加装加热装置8对纱线5进行加热处理。
给湿装置7为环状空心圆柱体,其与细纱机采用固定连接,外径为5mm,内径为3mm,长度为20mm;同时为了便于引纱,给湿装置7侧面开有0.5mm的槽11。
加热装置8采用微波加热方式,用109.2×54.6mm的标准直波导,与细纱机固定连接,微波输出功率为2.5千瓦,微波频率为2420兆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902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