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改进型主电路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089903.8 | 申请日: | 2011-04-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06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呈;魏仕桂;周勤利;徐亚明;顾红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斯达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M7/5387 | 分类号: | H02M7/5387;H02M1/12;H02J3/38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陈忠辉 |
| 地址: |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并网 逆变器 改进型 电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并网逆变电路,尤其涉及一种改进的光伏并网逆变器主电路结构,可用于光伏并网发电、通信电源等装置。
背景技术
非隔离并网逆变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但由于光伏电池板对地存在分布电容,使得光伏并网逆变器主电路功率开关器件在开关动作时产生的高频共模电压作用在该分布电容上,导致光伏电池板对地间有较大的漏电流产生,该漏电流甚至超出相关标准规定范围。高频漏电流的产生会带来传导和辐射干扰,增大并网谐波电流及损耗,还可能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
为了克服以上缺陷,已有专利申请(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110085407.5)记载了如图1所示的主电路结构。该主电路结构能有效地抑制上述共模漏电流,其共模漏电流路径如图2所示,但还存在如图3所示的尖峰共模漏电流(上侧为共模电压波形,下侧为共模电流波形),该尖峰共模漏电流的幅值占整体共模漏电流幅值的一半以上,影响可观。如能将该尖峰共模漏电流消除,则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抗共模漏电流指标又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品质和应用能力。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改进型主电路结构,以实现完全抑制上述尖峰共模漏电流。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其实现的技术方案之一为: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改进型主电路结构,作为基础的已有主电路结构包含非隔离DC/DC变换器、电容C、电容Cin、由功率开关器件V1~V4和二极管D1~D4一对一成组构成的H桥、由Lf1、Lf2和Cf组成的滤波回路、由功率开关器件V5、二极管D5和二极管D7组成的电网电压正半周的第一续流回路以及由功率开关器件V6、二极管D6和二极管D8组成的电网电压负半周的第二续流回路,所述已有主电路的输入端为PV光伏电池板,电池板的正极与电容C1的一端、电容Cin的正极、非隔离DC/DC变换器的一个输入端相接于节点C,电池板的负极与电容C2的一端、电容Cin的负极、非隔离DC/DC变换器的另一个输入端相接于节点D,电容C1与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非隔离DC/DC变换器的一个输出端与电容C的正极、H桥相接于节点E,且非隔离DC/DC变换器的另一个输出端与电容C的负极、H桥相接于节点F;定义H桥功率开关器件V1的发射极与V2的集电极相接于节点A,且功率开关器件V3的发射极与V4的集电极相接于节点B,第一续流回路、第二续流回路和滤波回路并联至节点A和节点B之间;滤波回路中Lf1的一端与电容Cf的一端相接于电网电压e的L端,且滤波回路中Lf2的一端与电容Cf的另一端相接于电网电压e的N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进型主电路结构具有由电容C5和电容C6串联构成的半H桥电容组,电容C5与电容C6相接于电网电压e的L端,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至节点C,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至节点D;或者所述改进型主电路结构具有由电容C5和电容C6、电容C3和电容C4串并联构成的H桥电容组,其中电容C5与电容C6相接于电网电压e的L端,电容C3与电容C4相接于电网电压e的N端,且电容C5的另一端与电容C3的另一端相接于节点C,电容C6的另一端与电容C4的另一端相接于节点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斯达工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斯达工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899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