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空内模钢网水泥内隔墙施工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085122.1 | 申请日: | 2011-04-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823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 发明(设计)人: | 唐际宇;王晓峰;戈祥林;黄贵;唐阁威;舒惠高;岑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21/02 | 分类号: | E04G21/02;E04G21/14 |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 地址: | 20013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中空 内模钢网 水泥 隔墙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隔墙的施工方法,尤其是指一种中空内模钢网水泥内隔墙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内隔墙是分隔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墙,对内隔墙的基本要求是自身质量小,以便减少对地板和楼板层的荷载;厚度薄,以增加建筑的使用面积;考虑到建筑物内部使用情况的变化,在内隔墙体上开洞或者拆改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内隔墙应尽量便于拆装。目前普遍采用的普通粘土砖、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玻璃砖等块材砌体作为内隔墙的施工材料,而这些砌块墙体在开洞时需加设混凝土过梁,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建筑的墙体来说,混凝土过梁施工的难度极大,而且施工周期长,并且在墙体施工中,内隔墙开裂是一个非常难以避免的质量通病,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墙体通缝、接缝太多或是材料本身吸水率太大,所以有必要改进内隔墙的施工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中空内模钢网水泥内隔墙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 在内隔墙墙体位置的顶板与底板上安装龙骨配件;
b. 将网片拼装成复数块网板;
c. 将网板安装固定在龙骨配件上,并预留出门窗口;
d. 在网板上布置配管;
e. 对网板进行抹灰,形成墙体。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网板内设有竖向龙骨进行加固。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将网板安装至龙骨配件上之后,在网板上设置水平钢筋进行加固。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门窗口上方的网板中间设有一钢筋吊杆进行加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门窗口两顶角上方的网板上各设有一层网片进行加固。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分四道工序对网板进行抹灰,其中,各道工序的抹灰砂浆配合比为:
第一道为喷浆层,采用1:2.5的水泥砂浆;
第二道为填槽层,采用1:3的水泥砂浆,内掺8%玻纤维;
第三道为刮糙找平层,采用1:3的水泥砂浆,内掺8%玻纤维;
第四道为面层,采用1:2.5的水泥砂浆。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第三道的刮糙找平层砂浆中掺合聚丙烯纤维,掺合浓度为0.7~0.9kg/m3。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抹灰完成后,对墙体进行分隔缝施工,且分隔缝填补时采用1:2水泥砂浆掺108胶,其中108胶的用量为砂浆用水量的10%。
本发明将砌筑与抹灰合二为一,且中空内模钢网水泥内隔墙重量较轻,施工时不需增设构造柱、圈梁、过梁等构造措施,从而提高了施工效率。并且中空内模板本身就是一种连续的金属网,在抹灰时也不会有任何的吸水率,可以使砂浆自然干透生成强度,进而从根本上避免了墙体开裂问题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空内模钢网水泥内隔墙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内隔墙墙体部分剖切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龙骨配件与网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网板的拼装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门洞口构造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门窗口加固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内隔墙墙体与砌块墙体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中空内模钢网水泥内隔墙施工方法的流程图,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中空内模钢网水泥内隔墙是一种以金属网片为内模,外附水泥砂浆的墙体。配合图2所示,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墙体示意图,其中,中空内模是由金属网片围成一排并列管状体的网板10组成的,再配合图3所示,网板10由龙骨配件20上下固定,最后在网板10的两侧喷涂压抹水泥砂浆后成型为中空内模钢网水泥隔墙。
在施工时,首先根据设计图纸量出内隔墙的墙体位置以及墙体的安装控制线并用墨线弹出,再按放样墨线,用射钉或带塑料膨胀套管的自攻螺丝固定龙骨配件20,龙骨配件20的固定间距为500mm。对于门洞口的位置,只安装顶板部分的龙骨配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851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