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再生排气过滤器的设备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85037.5 | 申请日: | 2011-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131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J·李;R·米塔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025 | 分类号: | F01N3/025;F01N3/035;F01N13/0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董均华;杨楷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再生 排气 过滤器 设备 方法 | ||
1.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排气处理系统,包括:
排气管道,所述排气管道与内燃机流体连通,并配置成从内燃机接收排气且在排气处理系统的多个装置之间传送排气;
烃喷射器,所述烃喷射器被连接到排气管道且与排气流体连通,以便将烃传输给排气并形成排气和烃混合物;
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设置成在烃喷射器下游与排气管道流体连通,且配置成接收并混合排气和烃混合物并且还原其中的NOX成分;
氧化催化剂装置,所述氧化催化剂装置设置成在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下游与排气管道流体连通,且配置成氧化排气和烃混合物以升高排气温度;和
颗粒过滤器组件,所述颗粒过滤器组件具有用于收集设置在其中的碳和颗粒的排气过滤器,与排气管道流体连通并位于氧化催化剂装置下游,用于接收已加热排气且燃烧排气过滤器中收集的碳和颗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排气处理系统,还包括氧化催化剂装置,所述氧化催化剂装置设置成在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上游与排气管道流体连通,且配置成氧化一氧化碳和发动机排出的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排气处理系统,其中,所述烃喷射器在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和位于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上游的氧化催化剂装置上游被连接到排气管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排气处理系统,其中,所述烃喷射器是内燃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排气处理系统,其中,所述烃喷射器在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上游和位于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上游的氧化催化剂装置下游被连接到排气管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排气处理系统,还包括第二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所述第二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位于烃喷射器的上游和位于烃喷射器上游的氧化催化剂装置下游。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排气处理系统,其中,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上游的氧化催化剂装置具有代表发动机排量20%-40%的容积,且包括催化剂化合物负载,其足够活性以氧化烃和排气混合物中的烃的仅一部分且将排气升高至第一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排气处理系统,其中,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上游的第一排气温度是大约450℃至500℃。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内燃机的排气处理系统,其中,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下游的氧化催化剂装置具有代表发动机排量25%-45%的容积,且包括催化剂化合物负载,其足够活性以氧化烃和排气混合物中的烃的其余部分且将排气温度升高至第二温度。
10.一种操作用于内燃机的排气处理系统的方法,所述排气处理系统包括:排气管道,所述排气管道与内燃机流体连通,并配置成从内燃机接收排气且在排气处理系统的多个装置之间传送排气;烃喷射器,所述烃喷射器被连接到排气管道且与排气流体连通,以便将烃传输给排气并形成排气和烃混合物;第一氧化催化剂装置,所述第一氧化催化剂装置设置成在烃喷射器下游与排气管道流体连通;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配置成还原排气中的NOX组分,设置成在第一氧化催化剂装置下游与排气管道流体连通;第二氧化催化剂装置,所述第二氧化催化剂装置设置成在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下游与排气管道流体连通;和颗粒过滤器组件,所述颗粒过滤器组件具有用于收集设置在其中的碳和颗粒的排气过滤器,与排气管道流体连通并位于第二氧化催化剂装置下游,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烃喷射器将烃传输到排气;
在第一氧化催化剂中氧化排气中的烃的第一部分,以将排气温度升高至第一温度;
使得排气通过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且在其中混合排气;
在第二氧化催化剂中氧化排气中的烃的第二部分,以将排气温度升高至第二温度;以及
将处于第二温度的排气传输到颗粒过滤器组件,用于燃烧设置在排气过滤器上的碳和颗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8503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