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泥砂浆早期自收缩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84235.X | 申请日: | 2011-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268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26 |
发明(设计)人: | 孙振平;郑琨鹏;刘警;杨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38 | 分类号: | G01N33/38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泥砂浆 早期 收缩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泥砂浆早期自收缩的检测方法。适用于测试水泥砂浆早期因水泥水化和内部干燥而引起的浆体自收缩。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及建筑产业的不断壮大,水泥砂浆在建筑技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作为水泥砂浆主要胶凝材料的水泥自身水化性质引起的早期自收缩问题,给水泥砂浆在实际中的应用带来了诸多障碍。自收缩是指砂浆在没有向外界脱水的条件下,因内部水泥水化继续进行,毛细孔内自由水量不足,使得浆体内部相对湿度自发减少,引起内部毛细张力增大形成内部应力,产生的砂浆收缩变形。自收缩主要发生在水泥凝结硬化早期,此时水泥水化继续进行,自收缩引起浆体体积减少,但水泥浆体结构已具有一定的强度,使得水泥浆体结构内部形成应力,最终导致结构开裂。尤其是高效减水剂在建造行业大范围应用以来,水胶比大幅度下降,自收缩造成的开裂问题愈发的严重。
已有的浆体收缩检测方法大致分为体积法和长度、高度法两类:体积法直接测量浆体的外部体积,通过外部体积的变化来计算浆体的自收缩大小;长度、高度法通过将水泥浆体体积的变化转化成长度或高度的测量来计算自收缩变化的大小。体积法直观且变量较少,结果相对长度、高度法更为准确,但方法实施较为困难;长度、高度法虽然操作简单、结果易得,但因将体积变化转化为长度或高度变化转化程序及变量过多,最后的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较低。另外,由于受到浆体早期收缩稳定性及复杂性的限制,业界尚无公认的检测浆体早期自收缩的有效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当前水泥砂浆早期自收缩检测的问题,提供一种准确、简单且实用的水泥砂浆早期自收缩的检测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水泥砂浆早期自收缩的检测方法,采用检测装置来进行试验,该检测装置由滴管1、瓶塞2和锥形瓶3组成,其中:瓶塞2塞于锥形瓶3瓶口,瓶塞2上设有圆孔,滴管1插入该圆孔部位,且圆孔的直径与滴管1外径相同,滴管1上设有刻度。所述锥形瓶3的容量为100mL~500mL,壁厚为1mm~5mm,材质为玻璃、金属或塑料中任一种。所述滴管1的最大量程为1mL或10mL中任一种。所述检测装置在20℃~25℃温度条件下使用。具体步骤如下:
(1)试验前先对试验用水泥砂浆早期自收缩的检测装置进行体积校准,检查密封性,并用油对其内部浸润后待用;
(2)按照要求拌制需检测的水泥砂浆;
(3)称量需检测的水泥砂浆的质量m,精确至0.01g,并将其放入水泥砂浆早期自收缩检测装置内,并用油加满,用瓶塞塞好,保证其中无气泡存在;
(4)将瓶塞上所附刻度滴管内的液面加至0刻度处,记下时间与初始刻度V0,精确至0.01cm3;
(5)按照所需测量的时间点读取瓶塞上所附刻度管上的刻度值Vt, 精确至0.01cm3;
(6)计算所测砂浆的收缩值,单位质量的水泥砂浆从初始时间t0到某时刻t累计产生的收缩值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ε为收缩值,单位为cm3/g,计算结果精确至0.01cm3/g。
本发明中,步骤(1)中试样按组测试,每组至少3个试样,取其自收缩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该组试样的自收缩值,计算精度值至少小数点后2位。
采用本试验方法检测水泥砂浆早期自收缩具有以下优点:
1. 相对于长度、高度法而言,采用测量体积变化的方法来衡量水泥浆体发生自收缩的大小,更为直观,且实验数据更为准确可靠,避免了长度、高度法中将体积变化转换为长度或高度过程中因变量过多而导致结果失实或偏差。
2. 操作方法简单,对实验人员操作技能要求不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于实验人员操作技能上的失误对结果产生的不利影响,对提高结果的精确性有利。
3. 试验装置较为简单且易得,故可同时进行多组水泥砂浆自收缩的检测工作,相互组之间可以进行对比,提高了试验材料及仪器的使用效率。
4. 试验所得数据精度较高,误差在允许的范围以内,试验重复性较好,可靠度高。
5. 为水泥砂浆和水泥净浆早期自收缩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自收缩值数据图。
图3为实施例2自收缩值数据图。
图4为实施例3自收缩值数据图。
图中标号:1为滴管,2为瓶塞,3为锥形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842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