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以渔控草的可移动式网箱处理氮磷污染水体的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083857.0 申请日: 2011-04-03
公开(公告)号: CN102219307A 公开(公告)日: 2011-10-19
发明(设计)人: 张毅敏;陈楚星;高月香;晁建颖;孔祥吉;王伟民 申请(专利权)人: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2F3/32 分类号: C02F3/32;A01K61/00
代理公司: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代理人: 蒋海军
地址: 210042 江***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渔控草 移动式 网箱 处理 污染 水体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水质改善方法,具体地说是通过一种以渔控草的可移动式网箱处理氮磷污染水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生植物因其自身的生长发育需要吸收水体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同时其庞大发达的根系形成的根区微环境,对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有着较强的降解、吸收、转化的作用,因此水生植物具有较好的水质净化作用(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应研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2);利用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深圳大学学报,2005,22(3);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中的应用前景,科技资讯,2009,24),但是水生植物的衰败、死亡会将氮、磷等物质重新释放到水体中,引起二次污染问题,目前通常的解决方法是采用收割的方法,成本也很高,而且收获的植物通常难以有效处置。

网箱养殖最早始于柬埔寨,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 近30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国家的网箱养殖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网箱的结构有多种,可分为固定式网箱、浮式网箱、沉式网箱和升降式网箱,但网箱技术只是用于水产养殖(网箱工程发展现状及展望,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2,17(1)),常规网箱采用投放饵料,在敞水面中高密度养殖鱼类,以达到高产的目的,在养殖过程中把大量的氮磷等污染物质带入水体。这种网箱养殖带来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已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网箱养殖水污染及其治理对策,海洋科学,2002,26(7)),通过利用网箱养鱼来改善水质的方法还未见报道。目前制造以渔控草改善水质的移动式网箱,来处理水体中的氮磷污染,还未见报道。

常规网箱的特点是通常为单层网,采用投放人工饵料,高密度养殖鱼类,鱼种以单一种类为主,主要是鲤鱼、团头鲂、鲫鱼、草鱼等,养殖密度高达110 kg/m2,通常为60kg/m2,以达到高产的目的,另外因投饵导致大量的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水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1、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水体的氮磷污染,本发明提供了以渔控草的可移动式网箱处理氮磷污染水体的方法,通过构建移动式网箱,其中放置草食性鱼类,采用类似于放牧式的方法,通过以渔控草去除水体 中的N、P营养盐,改善水体水质。

2、技术方案

本发明原理:以渔控草的可移动式网箱主要的特点是控制性不投饵养殖鱼类,双层网,鱼类以多品种混合养殖,草鱼套养鲢、鳙鱼,鱼类密度仅为25-30 kg/m2,网箱中的草鱼摄食水生植物,解决了水生植物因过量繁殖、死亡导致二次污染的问题,同时网箱的可移动性使水体中的水生植物在轮牧中得以间歇式生长,改善了水质。浮萍等水生植物生长迅速,可带走水体中的大量的营养盐,从而大大减少了水体中氮磷等营养负荷,进而改善水质。浮萍、苦草、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是草鱼的最佳饵料,草鱼可通过网箱的网目,直接摄食浮萍、苦草、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同时配置的鲢、鳙鱼以浮游生物为食,从而可有效控制藻类(蓝、绿藻)的过渡繁殖,通过不定期的网箱位移,可将浮萍、苦草、轮叶黑藻分区域清除,利用网箱进行控制性地养殖草鱼,以防草鱼对高等水生植物如沉水植物等的过渡摄食,影响其生长。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为:

以渔控草的可移动式网箱处理氮磷污染水体的方法,在富营养化水体内放置可移动式网箱,可移动式网箱中配置淡水鱼。

所述的可移动式网箱为双层网箱,双层网由内网与外网组成,内网与外网有一定间距,内网与外网有一定间距,内网与外网通过绳索固定在竹签上,竹签通过外围的竹框上的固定孔固定,网坠结在外网的下端。

所述的可移动式网箱为浮式网箱,以绳索牵挂固定或插桩固定。所述的可移动式网箱离岸边2~3m,出水面距离为25~30cm。所述的可移动式网箱中淡水鱼为草鱼、鲢鱼和鳙鱼的组合,鱼苗以一龄鱼为主,养殖密度为25~30 kg/m2。所述的可移动式网箱中草鱼、鲢鱼、鳙鱼配置数量比例为10:10~15:3~5。所述的可移动式网箱为双层网,长宽高分别为3m×3m×1.5m~4m×4m×1.5m。

3、有益效果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838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