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蓄热利用装置的角行程换向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82021.9 | 申请日: | 2011-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34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宗立;李冬梅;梁杰辉;任伟娜;张健;高绪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淄博淄柴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1/08 | 分类号: | F16K11/08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马俊荣 |
地址: | 255088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热 利用 装置 行程 换向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热利用装置的角行程换向机构。
背景技术
工业废气包括甲烷浓度低于1%的矿井通风瓦斯及化工、造纸、废水处理等行业含可燃气体的工业尾气。其直接向大气中的排放,一方面,加剧了大气污染,造成了温室效应;另一方面造成了有限的不可再生能源的严重浪费,每年从煤矿乏气流中损失的瓦斯气低位发热量相当于3370万吨标准煤的低位发热量。因此,开展工业废气利用技术研究,对于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能够提升我国应对环境变化及履约能力,提高环保装备技术水平,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
工业废气蓄热利用装置的原理通常是使可燃废气在装置内部发生氧化反应或者直接燃烧,收集并利用废弃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使废气不废。通过蓄热利用装置的气体要不断的变化运动方向,保证中心反应区的温度和通过换热器输出的热量。换向机构要能够转动灵活、密封紧密,保证转动过程能够满足工业废气蓄热利用装置的换向需求。
目前市场上的换向机构多为小口径的直行程换向机构,不能满足大型蓄热利用装置的大风量的需求,而且运动过程中气流阻力大,对换向机构的材料和工艺要求较高。因此要开发新型的大口径简易换向机构。而且合理的设计以及方便的操作控制,也能够简化乏风氧化装置的整体操控难度。
发明内容: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克服上述缺陷,设计合理,保证换向需求的蓄热利用装置的角行程换向机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蓄热利用装置的角行程换向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转轴、叶片和密封框,转轴固定在壳体的中心线上,所述的叶片为两片呈直线型固定在转轴上,所述的密封框为四条互成对角固定在壳体内部,中空的密封框将壳体分为相互连通的上集气腔、进风腔、下集气腔和出风腔。
所述的密封框上固定有密封条。
所述的壳体上设置有上接口、进风口、下接口和出风口,上接口、下接口、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对应上集气腔、进风腔、下集气腔和出风腔。
所述的转轴连接气动执行机构。
所述的转轴外固定有轴套,叶片固定在轴套上。
所述的密封条通过螺栓及压板固定在密封框上。
所述的叶片与壳体之间保留有空隙。
所述的上接口连接工业废气蓄热利用装置的上集气箱,下接口连接工业废气蓄热利用装置的下集气箱,进风口连接鼓风机,出风口连接引风机。
起始位置时,气动执行机构连接转轴带动叶片贴住进风腔和下集气腔的外侧的两条密封框,叶片与密封框上的密封条紧贴。这样进风腔与下集气腔构成一个单独的气室,上集气腔和出风腔构成一个单独的气室。气流从鼓风机经进风口进入进风腔和下集气腔,通过下接口进入工业废气蓄热利用装置的下集气箱,气流从下而上经过工业废气蓄热利用装置进入上集气箱,然后通过上接口进入上集气腔和出风腔,在引风机的带动下从出风口排出。气动执行机构再次动作带动转轴和叶片转动,使得上集气腔和进风腔构成一个单独的气室,下集气腔和出风腔构成一个单独的气室,这样从鼓风机中出来的气流就经过上集气腔和进风腔进入工业废气蓄热利用装置的上集气箱,从上而下进入下集气箱后通过下集气腔和出风腔排出。有效解决了工业废气蓄热利用装置的气流换向问题。
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叶片与密封框贴合后,将壳体分为两个独立的气室,进风与出风相互独立,保证了两种不同性质的介质,如乏风和空气,交替的从两个气室通过,且在换向机构上下彼此不能串通;在气动执行机构的带动下,叶片随转轴转动,当叶片与另一密封框贴合时,两个气室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实现气流流动方向的变化,完成换向功能。本发明适用于工业废气蓄热利用装置,其零部件数量大大减少,管路中接口少,减少了压缩空气泄漏点。叶片通过转轴旋转运动,叶片两侧的气流阻力小,运动灵活,需要的外部动力小。换向机构的维修拆卸简单,叶片固定在轴套上,轴套固定在转轴上,方便拆卸维护;密封条通过螺栓及压板固定在密封框上,便于更换。整个系统结构简单,故障点少,运行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间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壳体;2、转轴;3、叶片;4、轴套;5、密封框;6、密封条;7、进风腔;8、下集气腔;9、出风腔;10、上集气腔;11、进风口;12、下接口;13、出风口;14、上接口;15、上集气箱;16、下集气箱;17、鼓风机;18、引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淄博淄柴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淄博淄柴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820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