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红外光截止滤镜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78524.9 | 申请日: | 201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19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张益升;刘德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5/22 | 分类号: | G02B5/2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17 | 代理人: | 王小青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县潭子***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光 截止 滤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光学组件,且特别是有关于红外光截止滤镜。
背景技术
近来,各种数字影像撷取装置(如数字相机或数字摄影机)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场合并逐渐地取代传统的底片相机。数字影像撷取装置是利用电荷耦合装置(CCD)或互补式金属氧化半导体影像传感器(CMOS)作为感光组件,以将待摄物的影像对应转换为电子讯号。然而,前述的电荷耦合装置(或互补式金属氧化半导体影像传感器)对于光的感应范围远大于人眼的感应范围,例如可感应人眼无法看见的红外光。因此,若未将此红外光范围的入射光适当地遮蔽,则前述的数字影像撷取装置所撷取的影像的颜色将不同于人眼所见的待摄物的颜色,而导致数字影像撷取装置无法精确地撷取待摄物的影像。
因此,市面上的数字影像撷取装置均于其感光组件之前装设红外光截止滤镜,以将红外光范围的入射光遮蔽,从而使其感光组件仅感测到可见光范围的入射光。如此一来,数字影像撷取装置所撷取的影像的颜色便可接近人眼所见的待摄物的颜色。已知的红外光截止滤镜的制作方法为在基板的相对两个表面上分别形成红外光截止层与抗反射层(anti-reflection layer)。
图1绘示各种波长的光线对已知的红外光截止滤镜的穿透率。请参照图1,已知的红外光截止滤镜因膜层堆栈的交错关系而无法对近红外光波段(例如波长为900奈米至1100奈米)的光线达到完全截止的效果。因此,前述光线对红外光截止滤镜的穿透率大于1%(如图1虚线框处所示),以致于数字影像撷取装置所撷取的影像失真(或变色)。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红外光截止透镜的穿透率较高、容易出现红外光漏光现象的缺陷,提供一种红外光截止滤镜,可降低近红外光波段的光线的穿透率。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红外光截止滤镜,包括:透光基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红外光截止膜堆,配置于第一表面上,第一红外光截止膜堆包括交互堆栈的多层第一膜层与多层第二膜层,且各第一膜层的折射率小于各第二膜层的折射率;以及第二红外光截止膜堆,配置于第二表面上,第二红外光截止膜堆包括交互堆栈的多层第三膜层与多层第四膜层,且各第三膜层的折射率小于各第四膜层的折射率。
实施本发明的红外光截止滤镜,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藉由在透光基板的上下表面上分别配置两个红外光截止膜堆的方式,使光线在穿透红外光截止滤镜时受到两个红外光截止膜堆的相乘作用而降低近红外光波段的光线的穿透率,进而改善已知红外光截止滤镜的红外光漏光现象。
附图说明
图1绘示各种波长的光线对已知的红外光截止滤镜的穿透率。
图2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红外光截止滤镜的剖面图。
图3绘示各种波长的光线对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红外光截止滤镜的穿透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应了解的是以下的叙述提供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以实施本发明的不同样态。以下所述特定的组件及排列方式仅用以举例说明,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在图式中,实施例的形状或是厚度仅用以说明,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再者,图中未绘示或描述的组件,可为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知的形式。
图2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红外光截止滤镜的剖面图。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红外光截止滤镜200包括透光基板210、第一红外光截止膜堆220以及第二红外光截止膜堆230。透光基板21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212与第二表面214。第一红外光截止膜堆220配置于第一表面212上。第一红外光截止膜堆220包括交互堆栈的多层第一膜层222与多层第二膜层224,且第一膜层222的折射率小于第二膜层224的折射率。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膜层222的光学厚度小于第二膜层224的光学厚度。
第二红外光截止膜堆230配置于第二表面214上,第二红外光截止膜堆230包括交互堆栈的多层第三膜层232与多层第四膜层234,且各第三膜层232的折射率小于各第四膜层234的折射率。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膜层232的光学厚度小于第四膜层234的光学厚度。(外界的)光线可依序穿过第一红外光截止膜堆220、透光基板210与第二红外光截止膜堆2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785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多媒体屏
- 下一篇:超细纤维乱纹无尘布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