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腔全光纤脉冲光纤激光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76809.9 | 申请日: | 2011-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00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孙小菡;万洪丹;龚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S3/067 | 分类号: | H01S3/067;H01S3/08;H01S3/121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21118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光纤 脉冲 激光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腔全光纤脉冲光纤激光器系统,属于稀土掺杂光纤激光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光纤激光器(Fiber Laser,简称FL)是以掺稀土元素光纤作为增益介质,在泵浦光作用下形成其激光能级粒子数反转,结合谐振腔光反馈形成激光振荡输出。与其他传统固体和气体激光器相比,光纤激光器以增益介质光纤作为储能单元,具有结构紧凑、转换效率高、光束质量好、输出波长范围宽、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在通信、传感、工业、军事和医疗等众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基于调Q技术的大功率、高能量输出的脉冲光纤激光器。调Q技术的关键是高速光开关,通过它瞬间控制和改变激光器谐振腔的损耗值,在激光腔内迅速产生激光振荡,使积累到较高程度的反转粒子数能量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实现窄脉冲宽度和高峰值功率的激光输出。
谐振腔的损耗一般包括反射损耗、吸收损耗、衍射损耗、散射损耗等,对不同损耗进行控制构成了不同的调Q技术,目前常用的调Q方式包括:控制吸收损耗的饱和吸收体调Q,其不足之处是稳定性较差,产生脉冲具有一定随机性,脉冲宽度和重复频率不可调;控制衍射损耗的声光调Q技术和控制反射损耗的电光调Q技术,后两种方法通过在腔内置入声光开关或者电光晶体实现Q值控制,虽然可以实现高重复频率、窄脉冲宽度输出,但是采用空间光路耦合方式带来激光器腔内损耗过大并且对光路对准要求严格,限制了输出光功率,并且成本很高,需要采用一种结构紧凑、低损耗的全光纤调Q技术以实现激光器输出效率最优化,结构简单化。
光纤激光器反馈腔通常采用线性干涉腔和环形腔结构。线性腔结构需要光纤严格控制光纤反馈端面反射系数或者以光纤光栅作为反射单元实现光反馈,技术要求复杂,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泵浦光必须透过光纤一端的腔镜进入光纤,高泵浦功率易对腔镜膜产生损害。普通环形腔结构光纤激光器不使用反射镜构成全光纤腔,由于激光腔长的限制,输出为多纵模。因此,如何优化腔结构提高激光器输出效率与模式等性能,成为关键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复合腔全光纤脉冲光纤激光器。该全光纤脉冲光纤激光器的谐振腔具有可调谐、高稳定性、高输出效率、模式特性好的优点。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腔全光纤脉冲光纤激光器,包括:由半导体激光泵浦源驱动模块驱动的半导体激光泵浦源、光纤波分复用器、增益介质光纤、第一光隔离器、光耦合器、由光开关驱动模块控制的带尾纤光开关及第二光隔离器,半导体激光泵浦源的输出端与光纤波分复用器的短波长输入端连接,光纤波分复用器的输出端依次通过增益介质光纤及第一光隔离器与光耦合器的输入端连接,光耦合器的输出端作为所述激光器的输出端,带尾纤光开关的一端通过第二光隔离器与光纤波分复用器的长波长输入端连接,其特征在于,在光耦合器与带尾纤光开关之间设有级联干涉腔,且级联干涉腔的输入端与光耦合器的反馈输出端连接,级联干涉腔的输出端与带尾纤光开关的另一端连接。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 采用复合腔结构,即环形激光腔内级联干涉腔结构,通过干涉加强和腔内损耗控制作用,提高了激光器输出效率,改善了输出光模式特性,干涉腔内为空气间隙,输出光强不受环境温度和应力的影响。
2、 腔内光开关和其他元件采用全光纤结构,耦合损耗小,结构紧凑,输出效率高,稳定性好;
3、 以全光纤光开关作为调Q单元代替价格昂贵的晶体调Q技术,具有低插入损耗、低成本和高响应速率的优点;
4、 输出高功率纳秒宽度光脉冲,具有宽度和重复频率可调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复合腔全光纤脉冲光纤激光器工作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使用的光纤干涉腔光纤端面微调控制装置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使用的光纤干涉腔光纤端面微调控制装置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中的级联光纤干涉腔内光传输原理图;
图5为本发明中级联光纤干涉腔反射谱特性随干涉腔空气间隙变化的仿真结果图,其中干涉腔空气间隙d1<d2<d3,减少干涉腔空气间隙,增加干涉腔1550nm波长处反射系数;
图6为本发明中级联光纤干涉腔反射谱特性随干涉腔个数变化的仿真结果图,增加干涉腔个数,级联干涉腔发射系数增加,反射谱带宽减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768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