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组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076281.5 | 申请日: | 2011-03-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015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 发明(设计)人: | 渡边正幸;井上久人;村上文章;平岩尚树;葛原史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魏金霞;潘炜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组,该电池组包括多个堆叠电池单元的组件。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描述了一种常规电池组,其中,多个扁平电池单元彼此电串联并且堆叠。多个夹层部件插入在堆叠的电池单元之间。布置在电池单元之间的多个夹层部件经由具有高导热性的导热部件彼此连接。导热部件和多个夹层部件通过例如铝压铸件一体地形成。导热部件和多个夹层部件构成用作电池组的外壳部件的壳体。壳体限定用于使电池单元接收在以夹层部件划分的空间中的电池单元腔室。每个电池单元通过压配合到电池单元腔室中而与壳体集成在一起,从而构成电池组。
专利文献1:JP-2006-196230A
然而,在上述常规技术中,因为每个电池单元通过压配合到电池单元腔室中而与壳体集成在一起,所以每个电池单元腔室在堆叠方向上的尺寸需要与电池单元的厚度尺寸相当或比其略小。实际上,电池单元的尺寸具有制造变化,并且难以管理电池单元腔室和电池单元之间的严格尺寸关系。另外,如果电池单元的尺寸具有变化,该变化在捆绑电池单元时会引起施加于各个电池单元的侧面的表面压力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获得足以使所有电池单元集成在一起的捆绑力。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做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组,该电池组可以适应电池单元的厚度变化并且可以获得足以使多个电池单元集成在一起的捆绑力。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电池组包括:角形的多个电池单元,所述多个电池单元在堆叠方向上堆叠;以及电池保持器装置,所述电池保持器装置以沿着所述堆叠方向作用的载荷压紧所述多个电池单元的垂直于所述堆叠方向的侧面以使所述电池组集成在一起。所述电池保持器装置一体地包括:多个表面压紧部件,所述多个表面压紧部件中的每一个都插入在相邻电池单元之间以使所述多个表面压紧部件压紧所述多个电池单元的垂直于所述堆叠方向的侧面,以及多个连接部件,所述多个连接部件中的每一个都连接在所述堆叠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相邻表面压紧部件。每个连接部件的抵抗沿着所述堆叠方向作用的载荷的刚度小于每个表面压紧部件的抵抗沿着所述堆叠方向作用的载荷的刚度。
根据上述电池组,连接部件的抵抗沿着堆叠方向作用的载荷的刚度小于表面压紧部件的刚度。因此,当外力作用在表面压紧部件的垂直于堆叠方向“X”的侧面上从而以沿着堆叠方向“X”从电池组两侧压缩电池组的捆绑力捆绑电池组时,具有较小刚度的连接部件可以容易地偏斜。以这种方式,可以在电池单元和表面压紧部件之间实现紧密接触,并且可以以可靠的方式捆绑所有的堆叠电池单元。因此,电池组可以适应电池单元的厚度变化并且可以获得足以使多个电池单元集成在一起的捆绑力。
附图说明
从参照附图进行的下面的详细描述将更清楚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俯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侧视图;
图4是在电池单元的堆叠方向观察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侧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中使用的电池保持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保持器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保持器装置的侧视图;
图8是在电池单元的堆叠方向观察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保持器装置的侧视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中使用的电池保持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保持器装置的俯视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保持器装置的侧视图;
图13是汇流条安装于电池单元的终端部件之前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14是汇流条安装于电池单元的终端部件之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15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立体图;
图1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中使用的电池保持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1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保持器装置的俯视图;
图1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保持器装置的侧视图;以及
图19是在电池单元的堆叠方向观察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保持器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762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