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免烧轻质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76210.5 | 申请日: | 2011-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194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发明(设计)人: | 蒋亚清;胡飞龙;李丹丹;周新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18/16 | 分类号: | C04B18/16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冯慧 |
地址: | 21009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免烧轻质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型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免烧轻质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结构自重大、保温隔热性能差是影响普通混凝土发展的重要阻碍,自从1913年美国制造出轻集料页岩陶粒后,工程界开始使用轻集料取代普通砂石集料,以此来降低普通混凝土自重、改善混凝土保温隔热等一系列性能。轻集料具有结构自重轻、保温性能好以及节能环保等优点特点,使得以它为原料制成的轻骨料混凝土空心砌块、梁、板等新型建筑材料在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工程、墙体材料领域应用广泛。
轻集料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一般是利用天然粘土、泥质岩石、浮石、火山渣等为主要原料,掺加少量粘结剂、附加剂、添加剂等,经加工成粒或粉磨成球,最后通过煅烧等工艺过程而制成的一种人造轻集料。在原料选取上,目前国内外主要利用粉煤灰、页岩和膨胀粘土等生产人造轻集料。但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环境资源保护意识逐渐加强,建筑节能与环保作为整个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粘土质轻集料和页岩质轻集料的生产需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生产成本高,不能成为我国人造轻集料的主导产品。而发展以非粘土和非页岩为主要原料的新型再生轻集料,积极推广节能建材,是有效保护耕地资源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生产的再生轻集料的原料主要有粉煤灰、淤泥、建筑废料等。普通的再生轻集料一般都是经过粉碎、造粒、成球、煅烧等工艺制得,如中国专利200810072095.2公开的一种淤泥陶粒生产方法,通过将淤泥陈化、造粒、预热烘干、高温胀烧得到产品。该种轻集料制备过程中预热温度为900℃,煅烧温度更是高达1250℃,消耗大量的热能、电能,与如今提倡的节能环保理念相悖。此外普通轻集料普遍存在颗粒强度低、吸水率高问题,导致轻集料砂浆混凝土强度低,工作性能差,难以满足工程中承重结构对砂浆混凝土强度和施工性能的要求。针对轻集料吸水率的问题,目前主要采用表面釉化处理的方法以降低吸水率,改善轻集料砂浆混凝土工作性能。但釉化处理将会降低轻集料与水泥石之间的界面粘结性能,引起混凝土强度下降。在提高再生轻集料强度方面,目前主要通过掺加硅灰、使用高标号水泥、增加水泥用量等法方来弥补轻集料本身颗粒质量的不足,但以上方法不仅增加成本,而且会降低轻集料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此外较为工程界认可的方法是一种采用复合结构处理的方法,即在轻集料颗粒表面包裹一层水泥硬壳,如中国专利98122922.0公开的一种复合轻集料生产技术,利用包壳原理,经过二次成球在陶粒表面形成一层坚固的外壳,再经过煅烧或自然养护得到产品,从而提高轻集料的筒压强度。该种复合结构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轻集料的强度,但烧结法高温煅烧耗能大,成本高;免烧法由于外层只为单一的水泥硬壳,此外由于薄壳厚度非常薄,自然养护条件下,得到的陶粒性能不稳定,强度提高效果也不明显。其中轻集料的强度更是影响我国轻集料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轻集料普遍需要高温煅烧得到,成本高、强度不够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免烧轻质砂及其制备方法,采用废弃加气混凝土为原料,不需高温煅烧即可大幅度提高轻集料颗粒强度、显著降低轻集料吸水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复合结构免烧轻质砂,内芯为建筑废弃加气混凝土,在内芯外包裹一层0.05~0.1mm厚的高强硅酸盐硬化外壳,所述免烧轻质砂的粒径≤5mm,堆积密度≤1200kg/m3。
所述的高强硅酸盐材料,原料按重量份计组成为:1~60份水泥、1~40份含硅材料、0.5~2份已吸水饱和的蓄水材料;
所述的含硅材料为石英、河砂、江砂、海砂中的任意一种,含硅材料的粒径为5~30μm;
所述的饱和蓄水材料为凹凸棒土或膨润土;
本发明提供的免烧轻质砂的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建筑废弃加气混凝土破碎至粒径≤5mm的颗粒;
第二步,将水泥、含硅材料、吸水饱和的蓄水材料搅拌均匀后配制成表面包壳粉体材料;
第三步,建筑废弃加气混凝土颗粒预吸水至含水量(质量百分比)为15%,放入成球盘,在成球盘内连续滚动,喷洒适量表面改性剂溶液是颗粒表面润湿后,在成球区均匀撒入上述包壳粉体材料,成型为球形颗粒,静置1小时后进行二次包壳成球,最终成球;
第四步,将成型好的球形颗粒静停2~10小时后,于80℃~190℃和1atm~15atm条件下压蒸养护8~12小时再经1.5小时降温至室温,即可制得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762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