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型浮船坞浮态下持续变载精度测量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070450.4 | 申请日: | 2011-03-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71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 发明(设计)人: | 焦海军;任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3B35/42 | 分类号: | B63B35/42;G01B11/03;G01B11/16 |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创益专利事务所 44249 | 代理人: | 李卫平 |
| 地址: | 523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型 浮船坞 浮态下 持续 精度 测量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船舶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大型浮船坞浮态下持续变载精度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大型船舶在船厂的船台上修、造完成后,习知的下水方法是采用浮船坞下水,即用吊机等工具将船舶由船台沿铺设的滑道拉移至浮船坞中的滑道上,浮船坞为一个巨大的凹字形船舱, 两侧有墙、前后端敞开,是一种构造特殊的槽形平底船。坞底和两侧的坞墙均为箱形结构,沿纵向和横向分隔为若干封闭的压载舱,用来压水和排水,使船坞沉浮。底舱的作用除保证浮性外,还能支承船舶。坞墙的作用是保证船坞具有必要的刚度和浮游稳定性,并提供生产所需的空间。船体进入浮船坞时,如图1所示,对接浮船坞101与船台104,在压载舱103内灌水使浮船坞101下沉至坞内滑道102与船台滑道102对接于同一平面,浮船坞101对准船体105的中心轴线,将浮船坞101的四面系接缆绳固定;用设在浮船坞101左右坞墙上的绞车将船体105沿滑道102牵引进坞。船体105出坞时,操作程序相反,即先将压载舱103灌满水使浮船坞101下沉,待船体105漂浮于水面时,再让修、造好的船体105自行驶出浮船坞101。
但是船体105在拉移过程中必须确保浮船坞101与船台104的对接稳定性,不能使浮船坞101在海面产生超出作业许可范围的左右摇摆和上下起伏变化,即不能使得船台滑道102与浮船坞滑道102的同轴度、以及船台104与船体105的高低差超出工艺许可范围;否则就会使得船体105产生不可逆转的挠度变形,如一边高一边低,两头高中间低,两头低中间高等,船艏、船艉不对中的现象,从而造成船支结构上的损坏。
目前利用浮船坞下水时采用的测量方法,是让工作人员操作尺等量具来测量浮船坞的吃水深度及滑轨同轴度,并依靠中央控制室配载仪调节压载舱,而该测量方法只能在浮船坞处于静态时,才能得出浮船坞准确的吃水深度及滑轨同轴度。在实际操作中,浮船坞位于波涛起伏不定的海面上,若人工测量浮船坞的坐标,必将时时刻刻受到毫无规律的海浪影响,从而无法得出精确的测量值,不能动态及时地反映浮船坞的工作平面精度,无法对浮船坞进行预判及调整。因此在拉移过程中必须非常地小心谨慎,每拉移一小段距离就必须测量浮船坞的坐标,并判断船体是否出现些许的悬空,若出现悬空,就必须停止拉移船体,并利用中央控制室调整各压载舱压水,以保证船体的下水拉移精度及下水安全性,从而造成船体拉移过程被多次中断,用以等待浮船坞的调整,增加了船体拉移下水的时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另一方面,由于浮船坞使用年限长,各类船只进出坞方法不同(正进坞与反进坞),对浮船坞坞底平面会产生不可恢复的永久变形,导致中央控制室配载仪反应不出真实数值,无法准确得知浮船坞的即时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保证整船下水过程中坞内滑道与船台滑道水平、以及中心线对合精度较高的大型浮船坞浮态下持续变载精度测量方法,用以及时指导调整浮坞状态。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利用两个全站型电子速测仪(Electronic Total Station,以下简称全站仪)分别对浮船坞甲板平面和船体甲板平面进行测量,将两者在船体拉移过程中产生的变形数据基于统一的基准,同时地反馈给中央控制室,并指导中央控制室对浮船坞的压载舱进行压水或排水调整。具体步骤为:
具体步骤如下:
(1)拉移前浮船坞粗调载,对接浮船坞与船台,将平行的两条滑道沿船台铺设至浮船坞中,利用激光测量仪对浮船坞的每条滑道工作面上的艏、舯、艉(α、β、γ)三个点进行测量,并反馈给中央控制室的配载仪,从而初步调整浮船坞的吃水深度,使设置在浮船坞甲板工作区域上的滑道工作平面的水平差值控制在工艺要求的偏差范围以内。
(2)拉移前浮船坞精调载,利用全站仪自身默认建立的坐标系(平行船体中心线为X轴,垂直船体中心线为Y轴,船体高度方向为Z轴),对滑道工作平面(包括左右滑道)进行水平差值测量,每一个压载舱对应的滑道上均有相应地测量点,根据测量结果指导中央控制室有效的针对各压载舱调载,使得滑道工作平面(包括左右滑道)的水平差值控制在工艺制订的偏差范围以内,调整完成后计算所有测量点的平均值 (n为测量点数量)。
(3)确定下水过程监测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704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