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IPA酯化瓶级聚酯生产设备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69824.0 | 申请日: | 2011-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461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0 |
发明(设计)人: | 江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万凯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正凯化纤有限公司;浙江正凯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3/78 | 分类号: | C08G63/78;C08G63/183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刘凤钦;景丰强 |
地址: | 314415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ipa 酯化 聚酯 生产 设备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间苯二甲酸(IPA)酯化瓶级聚酯生产设备,本发明还涉及应用该生产设备的IPA酯化瓶级聚酯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瓶级聚酯生产工艺中,生产水瓶片、油瓶片等时,间苯二甲酸(IPA)作为第三单体在配置浆料时就与精对苯二甲酸(PTA)、乙二醇(MEG)混合,再送到酯化反应釜进行酯化,整个工艺流程长。当需要转产热灌装瓶片时,不需要加入IPA时,由于酯化反应器是全混设计的,中间过渡时间长、过渡料多、降级的聚酯瓶片多,导致生产周期延长,生产成本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生产周期短且混合均匀的IPA酯化瓶级聚酯生产设备。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一种生产周期短且混合均匀IPA酯化瓶级聚酯生产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IPA酯化瓶级聚酯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预缩聚反应器、第一进料支路及与前述第一进料支路并列连接于预缩聚反应器进口的第二进料支路,前述的预缩聚反应器具有缩聚搅拌器及缩聚蒸汽出口,前述的第一进料支路依次布置有
第一调配槽,具有第一搅拌器、第一MEG进料管接口、催化剂进口及供PTA进料的第一接口;
第一酯化器,与前述的第一调配槽出料口相接,具有第二搅拌器、第一换热管及第一蒸汽出口;以及
第二酯化器,与前述的第一酯化器出料口相接,具有第三搅拌器、第二换热管及第二蒸汽出口,
前述的第二进料支路依次布置有
第二调配槽,具有第四搅拌器、第二MEG进料管接口及供IPA和PTA进料的第二接口;
给料罐,与前述的第二调配槽出料口相接,具有第五搅拌器;以及
IPA酯化反应器,与前述的给料罐出料口相接,具有第六搅拌器、第三换热管及第第三蒸汽出口。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调配槽与第一酯化器之间设有提供动力的第一输送泵,所述的给料罐与IPA酯化反应器之间设有提供动力的第二输送泵。
进一步,所述的第二输送泵通过一三通阀与给料罐之间还设有一循环管路。
进一步,所述的预缩聚反应器的进料管路上设有静态混合器。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酯化器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液位计,所述的第二酯化器上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液位计,一与前述第二液位计连锁的第一电磁阀设于第一酯化反应器和第二酯化反应器之间,所述的IPA酯化反应器上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液位计,所述的IPA酯化反应器出料管路上设有第一流量计及与该第一流量计连锁的第二电磁阀,所述的第二酯化器出料管路上设有第二流量计及与该第二流量计连锁的第三电磁阀,所述的第二调配槽与给料罐之间设有第四电磁阀。
一种利用上述IPA酯化瓶级聚酯生产设备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进料支路上添加MEG、PTA及催化剂,在第二进料支路上添加MEG、PTA及IPA,并且,IPA与第二进料支路中的PTA重量比为3~5∶5~7,并且,IPA与总PTA重量比为1.8~2∶98~98.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对IPA、MEG酯化反应动力学研究,采用IPA与少部分PTA单独酯化工艺,设置单独的IPA与少部分PTA浆料配制系统,将MEG与IPA及少部分PTA配成浆料,再将浆料送到独立的IPA酯化反应器,将达到酯化率的酯化物直接注入预缩聚反应器进口管道,然后进入预缩聚反应器。在保证IPA分布均匀性的前提下,减少了IPA与全部PTA酯化物的混合流程,降低了生产周期,同时在不要加入PTA时,可以关闭第一进料支路,以减少更换品种带来的过渡料。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IPA酯化瓶级聚酯生产设备包括预缩聚反应器4、第一进料支路及与第一进料支路并列连接于预缩聚反应器4进口的第二进料支路,预缩聚反应器4具有缩聚搅拌器41、液位计45及缩聚蒸汽出口46,预缩聚反应器4进料管路上设有与液位计连锁的电磁阀46。
第一进料支路依次布置有料仓16、第一调配槽1、第一酯化器2及第二酯化器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万凯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正凯化纤有限公司;浙江正凯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万凯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正凯化纤有限公司;浙江正凯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698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