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将微小核糖核酸簇用于改变细胞命运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67834.0 | 申请日: | 2011-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96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裴端卿;米格尔·安格尔·艾斯特班;鲍习琛;廖宝剑;张必良;阿塔那希奥斯·泽沃伊丽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N15/85 | 分类号: | C12N15/85;C12N5/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博锐专利事务所 44275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510663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小 核糖核酸 用于 改变 细胞 命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微小核糖核酸簇用于改变细胞命运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每年因为创伤、疾病、衰老、以及遗传所导致的器官缺损、衰竭、功能障碍也居世界之首,以药物和手术治疗为基本支柱的经典医学治疗手段已不能满足临床医学的巨大需求,所以对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研究受到了相当多科研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
细胞移植治疗是再生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特定类型的细胞细胞移植可能能被用来治疗心脏损伤,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脊髓损伤,肾衰竭、血液系统疾病等等。然而,细胞移植治疗面临着异体排斥、细胞来源有限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
为了解决细胞移植治疗面临的问题,细胞命运的转化受到越来越多科学家的重视。虽然细胞分化和命运的决定一直认为是发育过程中不可逆转而且是稳定的过程,而在体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一过程是可以被逆转的。
对于细胞命运调节的研究还只是处于实验室研究状态,离临床实验还有很长的距离。这些通过转录因子过表达获得的转化的细胞还存在很多应用上的难题,比如说,病毒插入、潜在致瘤性、获得转分化细胞的纯度、在机体内能否弥补正常细胞发挥应有的功能等等。
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Yamanaka研究小组采用体外基因转染技术,从24个因子中筛选出Oct4、Sox2、C-myc、Klf4等4个转录因子,通过逆转录病毒将上述4个转录因子导入胚胎小鼠成纤维细胞或成年小鼠尾部皮肤成纤维细胞,在小鼠干细胞的培养条件下获得了多能干细胞,该细胞系而在基因表达谱、DNA甲基化方式及形成嵌合体动物方面却不同于小鼠干细胞,故将其命名为诱导多能干细胞;同样的4个转录因子导入到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也成功获得了人的诱导多能干细胞。
但导入C-myc基因可使嵌合体小鼠的肿瘤发生率高达20%,会阻碍其未来的临床应用。Yamanaka研究小组新近报道,小鼠和人类皮肤成纤维细胞转染C-myc以外的其余3个基因,在调整培养条件后也可得到ips细胞。去除C-myc基因尽管可使未来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显著提高,但形成ips细胞的效率却明显降低。
miRNA是一类小的非编码RNA,它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凋亡、个体的发育等生命过程。很多miRNA在干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能够促进干细胞往某个特定的方向分化,比如说神经元、肌肉细胞、脂肪细胞等等。miRNA可以改变小鼠成纤维细胞向诱导多能干细胞重编程的效率,从而参与细胞命运的转化。而对于这类型的细胞命运改变,目前还很少研究。
发明内容
为提高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效率,提高诱导多能干细胞的质量。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小核糖核酸(miRNA)或微小核糖核酸簇(miRNA簇)促进细胞形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而改变细胞命运的方法。
为实现该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将微小核糖核酸簇用于改变细胞命运的方法,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1:从供体基因组中克隆miRNA或miRNA簇的基因并获取供体细胞,其中从基因组中克隆miRNA或miRNA簇的基因步骤如下:
步骤11:设计特异的miRNA或miRNA簇的引物;
步骤12: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从供体基因组中扩增miRNA或miRNA簇基因,并通过分子克隆手段克隆到载体;
步骤2:利用步骤1中的miRNA或miRNA簇将步骤1中分离出的供体细胞的细胞命运改变;
步骤21:将miRNA或miRNA簇以及多能干细胞诱导因子导入步骤1中的供体细胞;
步骤22:采用相应的培养基对经过步骤21处理后得到的诱导多能干细胞进行培养;
步骤23:将步骤22中出现的胚胎干细胞样克隆挑选出来,采用干细胞培养基培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678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向多个存储控制器多播写请求
- 下一篇:特种耐火耐酸砖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