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司机室组焊工装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067738.6 | 申请日: | 2011-03-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520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彬;蔡学成;李明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雷尔伟新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K37/04 | 分类号: | B23K37/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 地址: | 21006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司机 焊工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焊接工装,具体讲是涉及一种司机室组焊工装,属于焊接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铁路车辆的司机室焊接工艺中,目前采用先对其进行定位焊,然后再进行满焊。点焊是为了对零件位置进行定位。以往采用的是人工对接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满焊时对司机室产生变形的影响较大,影响焊接质量,造成了车辆事故的潜在危险,且生产效率低,操作不便。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上的缺陷,本发明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可根据产品焊接变形程度对定位进行调整的司机室组焊工装,其手动夹紧,装卸方便、灵活、可靠,通用性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司机室组焊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设置在底板上的三向压紧定位装置和设置在三向压紧定位装置一侧的大地板中间压紧装置、防撞栏定位压紧装置、左侧压紧装置、右侧压紧装置,在所述三向压紧定位装置另一侧由底板内至外分别设置有弯梁定位压紧装置、门框压紧装置、横梁定位压紧装置和端部卡盘定位块,所述左侧压紧装置和右侧压紧装置分别设置在三向压紧定位装置的两端,在所述左侧压紧装置和右侧压紧装置的之间设置大地板中间压紧装置,在所述大地板中间压紧装置的一端还设有大地板后定位装置,所述大地板中间压紧装置设置在三向压紧定位装置的中心垂直线上,所述左防撞栏定位压紧装置与右防撞栏定位压紧装置、左侧压紧装置与右侧压紧装置均以三向压紧定位装置的中心垂直线为对称线相对称设置,所述三向压紧定位装置的两端设置有用于将弯梁在横向和垂向固定的压紧定位机构,保证了弯梁在和大地板焊接时不发生横向和垂向收缩变形。
上述的司机室组焊工装,其中,所述底板上还设置有复数个用于预紧底板的可调定位块,该复数个可调定位块均以三向压紧定位装置的中心垂直线为对称线相对称设置;在组焊司机室产品过程中,在底板上通过大地板后定位装置、大地板中间压紧装置及可调定位块预紧大地板。
上述的司机室组焊工装,其中,所述防撞栏定位压紧装置包括左防撞栏定位压紧装置和右防撞栏定位压紧装置,所述左防撞栏定位压紧装置和右防撞栏定位压紧装置分别设置在三向压紧定位装置与左侧压紧装置和右侧压紧装置之间,并以定位装置的中心垂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在大地板上面装入防撞栏,通过三向压紧定位装置、左防撞栏定位压紧装置和右防撞栏定位压紧装置将防撞栏固定在大地板上并紧固三向压紧定位装置、大地板中间压紧装置、左侧压紧装置和右侧压紧装置上的丝杆。
上述的司机室组焊工装,其中,所述弯梁定位压紧装置、门框压紧装置、横梁定位压紧装置和端部卡盘定位块均设置有两个,并以三向压紧定位装置的中心垂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本发明通过上述技术方案: 在组焊司机室产品过程中,通过横梁定位压紧装置和弯梁定位压紧装置组装,保证横梁和弯梁端部的垂向尺寸,同时也保证了横梁不发生侧弯,另外底板可以检测零件的平面度及尺寸,每个定位压紧机构都是一个模块,操作方便,通用性好;手动夹紧,装卸方便、灵活、可靠,方便脱胎,采用正装方式,没有与夹紧机构和定位机构发生干涉现象;并且采用可调式结构,可根据产品焊接变形程度对定位进行调整,以保证司机室焊接后的尺寸精度要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B向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三向压紧定位装置,2、大地板中间压紧装置,3、左防撞栏定位压紧装置,4、右防撞栏定位压紧装置,5、左侧压紧装置,6、右侧压紧装置,7、右弯梁定位压紧装置,8、左弯梁定位压紧装置,9、左横梁定位压紧装置,10、右横梁定位压紧装置,11、右端部卡盘定位块,12、左端部卡盘定位块,13、右门框压紧装置,14、左门框压紧装置,15、底板,16、可调定位块 ,17、螺栓,18、大地板后定位装置,19、压紧定位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本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雷尔伟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雷尔伟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677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