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日本血吸虫SjTollip重组抗原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067130.3 申请日: 2011-03-21
公开(公告)号: CN102167735A 公开(公告)日: 2011-08-31
发明(设计)人: 胡薇;鞠川;徐斌;冯正;彭建新;王晓娜;卢艳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华中师范大学
主分类号: C07K14/435 分类号: C07K14/435;C07K1/22;C12N15/11;C12N15/12;C12N15/70;A61K39/00;A61P33/12
代理公司: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代理人: 王函
地址: 200025 ***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日本 血吸虫 sjtollip 重组 抗原 蛋白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具体涉及日本血吸虫SjTollip的重组抗原蛋白及其制备方法。此外,本发明还涉及该日本血吸虫SjTollip重组抗原蛋白作为日本血吸虫病防治疫苗的应用。

背景技术

血吸虫病是由于人或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血吸虫病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在世界范围内其患病人数仅次于疟疾,是第二大热带寄生虫病。据1998年WHO血吸虫病专家咨询报告,估计全世界有76个国家和地区流行血吸虫病,被感染的人口达2亿,受威胁人群5-6亿,其中有症状的约1.2亿人,重症和伤残2000万人,每年死亡2万人,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曾经是日本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历时2100多年。通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近年来,在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区,疫情有所回升,并正逐步向城市蔓延,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面临严峻形势。血吸虫病的严重疫情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卫生部已将其与艾滋病、乙型肝炎、肺结核共同列为我国须重点防治的4个重大传染病。

感染人体的血吸虫共有19种,主要的病原为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mansoni)、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间插血吸虫(S.intercalatum)和湄公血吸虫(S.mekongi)等。血吸虫生活史比较复杂,包括在哺乳动物终宿主体内的有性世代和在中间宿主螺体内的无性世代的世代交替,其生活史分虫卵、毛蚴、胞蚴、尾蚴、童虫和成虫6个阶段。

血吸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再现传染病,是一种极易再感染、并卷土重来的寄生虫病。在我国和亚洲,日本血吸虫是引起严重血吸虫疾病的主要病原。由于日本血吸虫动物宿主多、成虫寿命长、感染后的伴随免疫和治愈后的免疫力差、中间宿主钉螺不易控制等原因,分布于亚洲的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病情最重,防治难度最大。

目前血吸虫病主要的防治策略是化疗,同时研制血吸虫疫苗以及研究血吸虫转录组、蛋白质组及基因组也将为防治血吸虫病提供新的策略与途径。

化疗是控制血吸虫病患病率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连续群体化疗在血吸虫未消灭地区只能暂时降低发病,而不能阻断传播。虽然,高效低毒的吡喹酮使血吸虫病化疗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是长期反复使用同一化学药物,有可能导致产生抗药性。此外,吡喹酮是一个对血吸虫成虫有效而对童虫无效的治疗药物,虽可降低人群的感染率,但不能防止重复感染。我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发现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具有抗血吸虫的作用,该类药物对各个虫期的血吸虫均有一定效果,特别是对血吸虫童虫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已于二十世纪末被发展成为预防血吸虫病的药物。蒿甲醚和青蒿琥酯的问世为血吸虫病的早期治疗提供了条件,但杀成虫的效果不佳。因此,WHO/TDR于2002年提出要发展一个既具有杀灭成虫又有杀童虫效果的治疗血吸虫病(抗血吸虫成虫)的新药。目前,虽然国内外已有部分实验室开始进行此项研究,但多种原因制约了新药的研制,至今尚无理想的二线侯选药物的报道。因此,专家认为抗日本血吸虫病新药的研究需要技术创新,发掘新的药物靶点将有助于新药的开发。

由于血吸虫病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严重危害,血吸虫基因组研究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特别关注,并已建立了血吸虫基因组网络。血吸虫基因组大小为270MB,其中60%为高度和中度重复序列,而30%为单拷贝序列,含8对染色体,预测含有15,000-20,000个表达基因。

在日本血吸虫转录组研究方面,2003年10月,巴西和中国两国学者分别同时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了重大研究进展,发布了大量数据信息和分析结果;在蛋白质组研究方面,由中国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以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等有关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主要针对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包括雌虫、雄虫和虫卵进行大规模基因片段检测并作全面分析和验证。基于此工作,于2004年底,中国研究小组完成了日本血吸虫比较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相关分析,这项研究是揭开血吸虫分子之谜的有效手段;在基因组研究方面,以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为主的研究小组采用了全基因组随机测序(whole genome shotgun sequencing,WGS)方法结合大片段克隆(BAC,Fosmid)末端测序方法的综合战略,得到至少6倍基因组大小的日本血吸虫序列信息,预计近期将释放完整的日本血吸虫基因组数据。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华中师范大学,未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华中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671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