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螺旋支撑外筒结构建筑体系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64475.3 | 申请日: | 201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550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范重;王力;刘先明;范学伟;杨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4B1/19 | 分类号: | E04B1/19;E04H1/00;E04B1/58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韬法业专利代理事务所 11303 | 代理人: | 遆俊臣 |
地址: | 1000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螺旋 支撑 结构 建筑 体系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螺旋支撑外筒结构建筑体系。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型与超大型城市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超高层建筑以其特有的地标性和极高的土地使用率成为一类重要的建筑结构形式。由于超高层建筑高度较高,风荷载与地震作用产生的水平方向的效应成为结构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通常水平荷载引起的内力在构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结构沿高度方向的形变量较大,保证建筑使用的舒适性与玻璃幕墙等围护结构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在超高层钢结构设计时,如何在增大结构的侧向刚度、控制结构层间位移角与P-Δ效应、保证结构在地震、风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与舒适性的同时有效地控制用钢量,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开发高效能的抗侧力结构体系成为超高层钢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高层结构常用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框架-支撑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及束筒结构、巨型框架结构、巨型支撑结构、交叉网筒结构等,其中框架筒体、筒中筒及束筒结构、巨型支撑结构、交叉网筒结构等可以适用于超高层结构。框架-支撑结构的抗侧力与抗扭能力较弱,虽然利用伸臂桁架可以有效地减小结构的侧向位移,但是存在着结构侧向刚度突变、与伸臂桁架相连外柱的内力过于集中以及在建筑高宽比很大时效果不显著等问题;由于框筒类结构形式存在着明显的剪力滞后现象,结构的抗侧力效率较低;虽然巨型支撑结构的侧向刚度较大,结构的抗侧力能力主要集中于少数构件,主结构构件尺度很大,主、次构件尺度相差明显。交叉网筒竖向的作用主要由交叉支撑承担,加大了交叉支撑受力负担,降低了结构的综合效能。由于超高层建筑的建造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建筑楼层面积受到使用功能与使用效率的限制,建筑高度到达一定限度时,结构的高宽比与侧向刚度已经成为主要制约因素,为了满足未来建筑向更高空间发展的需求,必须开发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新型高效能结构体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抗侧能力较强的的螺旋支撑外筒结构建筑体系。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螺旋支撑外筒结构建筑体系,在建筑的外筒中设置有立柱,在外筒的立柱间设置有斜向支撑,斜向支撑首尾相连,形成多道连续的螺旋支撑,环绕于外筒。设置螺旋支撑后,结构的侧向刚度得到极大的提高,最大层间位移角与顶点位移显著减小,并且自振周期和扭转周期均有明显的变化,外筒可以分担更多的水平剪力。结构竖向刚度分布均匀,使得最大层间位移曲线连续光滑。
进一步地,所述建筑为超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指40层以上,高度100米以上的建筑。
进一步地,所述斜向支撑与立柱的连接节点在立柱的柱端,连接方式为刚接或铰接。斜向支撑与柱的连接方式对结构整体的性能影响不大,可按实际工程需要而定。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支撑的布置方向为单向或双向布置。螺旋支撑布置方向可以有双向和单向,与双向螺旋支撑相比,单向螺旋支撑外筒的平动周期和扭转周期都有增大的趋势,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向刚度较小,最大层间位移角较大。因此,外筒应尽量采用双向布置螺旋支撑。
进一步地,在相邻的立柱之间,所述斜向支撑可跨越1层或多层楼层,优选斜向支撑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0°。螺旋支撑外筒结构的抗扭刚度很大,斜向支撑倾斜角度对于结构扭转刚度有一定影响,但对外筒的最大层间位移角的影响并不明显。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支撑为4道、8道或16道。螺旋支撑的数量按需要增减,随着螺旋支撑数量的增加,结构整体抗侧力性能不断提高,外筒的刚度逐渐加强,剪力的分配比例逐渐增大,抗侧性能也越来越好。应在考虑经济合理的前提下,使内筒与外筒的性能达到最佳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建筑的平面为任意几何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建筑为框架核心筒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斜向支撑可在建筑主体完成后安装。由于斜向支撑主要起到承担水平力和作用,施工时可以采取斜向支撑后装的方式。
本发明通过研究还发现改变外筒框架梁的截面尺寸对于结构整体抗侧效果影响很小,所以在设计时只要保证主要框架梁的强度和稳定性,不必考虑其对于整体抗侧力的贡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644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凝土现浇层面拉毛机
- 下一篇:一种埋刮板输送机的埋刮板组件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E04B 一般建筑物构造;墙,例如,间壁墙;屋顶;楼板;顶棚;建筑物的隔绝或其他防护
E04B1-00 一般构造;不限于墙,例如,间壁墙,或楼板或顶棚或屋顶中任何一种结构
E04B1-02 .主要由承重的块状或板状构件构成的结构
E04B1-16 .堆料结构,例如混凝土在现场以浇制或类似方法成型的结构,同时利用或不利用附加构件,例如,永久性结构、由承重材料覆盖的基础
E04B1-18 .包含长形承重部件的结构,例如,包含柱,大梁,骨架
E04B1-32 .拱形结构;穹窿顶的结构;折板结构
E04B1-34 .特种结构,例如,用由桅杆结构或封闭的电梯井或楼梯间等塔式结构支承的悬吊或悬臂杆件;与弹性稳定性有关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