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合成环状碳酸酯的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062979.1 申请日: 2011-03-08
公开(公告)号: CN102190648A 公开(公告)日: 2011-09-21
发明(设计)人: 杨先贵;周喜;王公应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07D317/38 分类号: C07D317/38;C07D317/36;B01J31/34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610041 四川***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二氧化碳 环氧化物 合成 环状 碳酸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以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为原料合成环状碳酸酯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二氧化碳(CO2)的转化利用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已报道的关于CO2的转化途径很多,但由于CO2分子自身十分稳定,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因此以CO2为原料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工艺路线很少。而由CO2与环氧化物合成环状碳酸酯的路线正是其中之一。

以碳酸丙烯酯/碳酸乙烯酯为代表的环状碳酸酯是性能优良的高沸点极性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纺织、电池、化妆品、气体分离以及天然气和合成氨原料气中的二氧化碳(CO2)和硫化氢气体的吸收等领域。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品,用于制备聚碳酸酯及精细化工品。环状碳酸酯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光气法、酯交换法、尿素醇解法、CO2与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法等。其中CO2与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合成环状碳酸酯是典型的原子经济性反应,符合绿色化学的发展方向,其研究开发受到广泛重视。

目前报道的关于CO2与环氧化物合成环状碳酸酯的催化剂很多,主要有季胺盐、碱金属卤化物、有机磷盐、离子液体、过渡金属配合物、金属氧化物、分子筛、负载型金属卤化物、负载型金属配合物等(A.A.G.Shaikh,et al.,Chem.Rev.,96(1996),951;T.Sakakura,et al.,Chem.Rev.,107(2007),2365;T.Sakakura,et al.,Chem.Commun.,2009,1312;K.Yamaguchi,et al.,J.Am.Chem.Soc.,121(1999)4526;M.Shi,J.-W.Huang,J.Org.Chem.,68(2003),6705;V.Calo,A.Nacci,et al.,Org.Lett.,4(2002),2561;K.Mori,et al.,Chem.Comm.,2005,3331;S.Udayakumar,et al.,Cata.Commun.,10(2009),659;B.M.Bhanage,et al.,Green Chem.,5(2003),71.邓友全等,CN1343668;杨彩虹等,CN1424147;吕小兵等,CN1189246)。虽然一些均相催化剂活性较高,但存在与产物难分离的缺陷。近年来,研究者开发了一些在季铵盐存在条件下,对此反应具有较高活性的多相催化剂,如MOF-5(B.X.Han,Green Chem.,11(2009),1031)、Zn3[Co(CN)6]2(D.-W.Park,Green Chem.,11(2009),1754)和P2W17Co(H.J.Zhai,Catal.Commun.,8(2007),1027)等。然而,此类催化反应体系中季铵盐使用量较大(>1mol%),远超出了工业一般使用量(0.1~0.3mol%)。因此,开发一种在较少的季铵盐使用量的条件下,具有高催化活性与选择性、反应条件温和、重复使用性好的多相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合成环状碳酸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高速率、高收率的由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合成环状碳酸酯的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金属钼酸盐为催化剂,有机季铵盐或碱金属卤化物为助催化剂,催化剂用量为环氧化物的0.0l~3mol%,反应温度40~140℃,二氧化碳初始压力0.1~10MPa,反应时间0.1~5h。

本发明所述的催化剂金属钼酸盐是钼酸锌、钼酸钴和钼酸铋中的一种。

本发明所述的助催化剂有机季铵盐的化学式是(CnH2n+1)4NX,其中,n=1~12,X为Cl、Br、I。

本发明所述的助催化剂碱金属卤化物为碘化钾、碘化钠、碘化锂、溴化钾、溴化钠、溴化锂、氯化锂中的一种。

本发明所述助催化剂的用量为催化剂的10~300mol%。

本发明所述原料环氧化物的结构为: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由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合成环状碳酸酯的方法,其典型技术方案是: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629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