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材料双极化的射频基站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62175.1 | 申请日: | 2011-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39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刘若鹏;杨松涛;张洋洋;李岳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23/00 | 分类号: | H01Q23/00;H01Q1/24;H01Q1/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材料 极化 射频 基站 天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极化射频天线,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超材料双极化的射频基站天线。
背景技术
双极化天线是一种新型天线技术,传统的双极化天线是通过组合了+45°和-45°两副极化方向相互正交的天线并同时工作在收发双工模式下,因此其最突出的优点是节省单个定向基站的天线数量;一般GSM数字移动通信网的定向基站(三扇区)要使用9根天线,每个扇形使用3根天线(空间分集,一发两收),如果使用双极化天线,每个扇形只需要1根天线;同时由于在双极化天线中,±45°的极化正交性可以保证+45°和-45°两副天线之间的隔离度满足互调对天线间隔离度的要求(≥30dB),因此双极化天线之间的空间间隔仅需20-30cm;另外,双极化天线具有电调天线的优点,在移动通信网中使用双极化天线同电调天线一样,可以降低呼损,减小干扰,提高全网的服务质量。如果使用双极化天线,由于双极化天线对架设安装要求不高,不需要征地建塔,只需要架一根直径20cm的铁柱,将双极化天线按相应覆盖方向固定在铁柱上即可,从而节省基建投资,同时使基站布局更加合理,基站站址的选定更加容易。
天线在不同的产品中工作的环境及电磁特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将会导致天线性能在设计和使用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要求设计出的天线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及通用性。综上所述,原有的技术在使用中将就会遇到通用性及性能差异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天线在不同产品中工作环境及电磁特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导致天线性能在设计和使用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提供一种超材料双极化的射频基站天线,该天线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及通用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材料双极化的射频基站天线,包括第一馈线、第二馈线、金属片以及可短接点,所述金属片上镂刻有金属微结构,所述双极化射频天线预设有供电子元件嵌入的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空间设置在第一馈线、第二馈线、第一馈线与金属微结构之间、第二馈线与金属微结构之间、金属微结构这五个位置的至少一个上。
进一步地,所述空间设置在金属微结构的走线上,所述电子元件嵌入在金属微结构的走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空间设置在金属微结构的走线间隔内,所述电子元件嵌入在金属微结构的走线间隔内。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元件为感性电子元件、容性电子元件或者电阻。
进一步地,所述感性电子元件电感值的范围在0-5uH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容性电子元件电容值的范围在0-2pF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空间为形成在射频天线上的焊盘。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馈线及第二馈线采用不同的极化工作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馈线相对于金属微结构馈电位置的不同得到水平极化工作模式,所述第二馈线相对于金属微结构馈电位置的不同得到垂直极化工作模式。
实施本发明的可调节双极化射频天线,相对于现有的天线,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第一馈线、第二馈线、第一馈线与金属微结构之间、第二馈线与金属微结构之间、金属微结构这五个位置的至少一个上设置供电子元件嵌入的空间,可以通过改变嵌入的电子元件的性能对天线的性能进行微调,设计出满足适应性及通用性的要求的天线。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超材料射频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以图1为基础通过改变馈线的位置得到的不同极化方式的天线;
图3是本发明中可调节双极化射频天线在馈线上预留嵌入电子元件的空间的示意图;
图4是可调节双极化射频天线在馈线和金属微结构之间预留嵌入电子元件的空间的示意图;
图5是可调节双极化射频天线中在金属微结构的走线上预留嵌入电子元件的空间的示意图;
图6是可调节双极化射频天线中在金属微结构的走线间隔内预留嵌入电子元件的空间的示意图;
图7是可调节双极化射频天线中在第一馈线、第二馈线、第一馈线与金属微结构之间、第二馈线与金属微结构之间、金属微结构这五个位置都预留嵌入电子元件的空间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621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纳米铜锡合金导电油墨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 下一篇:加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