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的全连续式变压器线圈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62002.X | 申请日: | 2011-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269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26 |
发明(设计)人: | 芮鸿岗;陈琪;涂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华鹏变压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28 | 分类号: | H01F27/28;H01F27/3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杨立 |
地址: | 213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连续 变压器 线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压器线圈,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全连续式变压器线圈,属于输变电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连续式绕组是变压器常用的一种绕组结构,在一般情况下,传统的连续式线圈每个线饼都采用整数匝,即1的倍数。如图1及2所示,传统的全连续式线圈,并绕的2根导线是同时进行换位,过渡到下一段。在匝数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求每段都采用整数匝的话,由于匝数相对较少不适合采用连续式结构的线圈,而如果想采用螺旋式结构的线圈又会因匝数太多也不适合,往往就会出现既不适合采用连续式结构的线圈,也不适合采用螺旋式结构的线圈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一些匝数相对较少线圈,既不适合采用连续式结构的线圈,也不适合采用螺旋式结构线圈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全连续式变压器线圈。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的全连续式变压器线圈,包括纸筒,所述纸筒的一侧设有撑条,所述撑条上绕制有线圈,所述线圈采用两根导线并绕,分别为第一根导线和第二根导线,线圈绕制的排列方式和顺序为:从上向下依次为反段和正段,所述反段第一根导线在撑条上绕制n匝后,通过换位过渡到正段的撑条上;所述反段第二根导线在撑条上绕制n+1匝后,再通过换位过渡到正段的撑条上;,所述线圈绕制过程均为2根导线的连续绕制,其中,n≥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新型的全连续式变压器线圈是在全连续式线圈的基础上的一种改进,将每饼匝数由1的倍数改为0.5的倍数,及通过2个线饼达到整数匝,尤其适用于一些匝数相对较少且又不能采用螺旋式结构的线圈。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两根导线共绕制10匝,绕制的排列方式和顺序为:从上向下依次为反段Ⅰ、正段Ⅰ、反段Ⅱ、正段Ⅱ,所述反段Ⅰ中第2匝对应的第二根导线与正段Ⅰ中第3匝对应的第二根导线相连,反段Ⅰ中第3匝对应的第一根导线与正段Ⅰ中第4匝对应的第一根导线相连,正段Ⅰ中第5匝对应的第一根导线与反段Ⅱ中第6匝对应的第一根导线相连,正段Ⅰ中第5匝对应的第二根导线与反段Ⅱ中第6匝对应的第二根导线相连,反段Ⅱ中第7匝对应的第二根导线与正段Ⅱ中第8匝对应的第二根导线相连,反段Ⅱ中第8匝对应的第一根导线与正段Ⅱ中第9匝对应的第一根导线相连,所述线圈从反段Ⅰ的外线端到正段Ⅱ的外线端均为2根导线的连续绕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传统的全连续式变压器线圈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传统的全连续式变压器线圈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新型的全连续式变压器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3所示,所述包括纸筒1,所述纸筒1的一侧设有撑条2,所述撑条2上绕制有线圈,所述线圈采用2根导线并绕,每段2.5匝,共10匝,m为第m匝对应的第一根导线,m'为第m匝对应的第二根导线,其中m为1~10,绕制的排列方式和顺序为:从上向下依次为反段Ⅰ3、正段Ⅰ4、反段Ⅱ5、正段Ⅱ6,所述反段Ⅰ3中导线2'与正段Ⅰ4中导线3'相连,反段Ⅰ3中导线3与正段Ⅰ4中导线4相连,正段Ⅰ4中导线5与反段Ⅱ5中导线6相连,正段Ⅰ4中导线5'与反段Ⅱ5中导线6'相连,反段Ⅱ5中导线7'与正段Ⅱ6中导线8'相连,反段Ⅱ5中导线8与正段Ⅱ6中导线9相连,所述线圈从反段Ⅰ3的外线端第1匝对应的第一根导线起到正段Ⅱ6的外线端导线10'为一种连续绕制导线。
本发明新型的全连续式变压器线圈并绕的2根导线可以通过单独换位过渡到下一段,从而使匝数由1的倍数,变为可以是0.5的倍数,通过2个线段达到整数匝。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华鹏变压器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华鹏变压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620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