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翼片的内燃机涡流进气道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61807.2 | 申请日: | 2011-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025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天友;杨晟华;刘大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B31/06 | 分类号: | F02B31/06;F02M35/104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董一宁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内燃机 涡流 进气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内燃机结构,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产生进气涡流的内燃机进气装置。
背景技术
涡流是内燃机汽缸内空气运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因为它对缸内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过程造成重要的影响。对柴油机而言,涡流可以促进燃烧过程中空气与未燃燃料的混合,提高燃烧速率;对汽油机而言,涡流可以提高的火焰传播速率,降低燃烧循环变动。
目前产生进气涡流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采用带有导气屏的进气门;(2)采用切向气道;(3)采用螺旋气道。然而对于带有导气屏的进气门必须安装导向装置,以防止进气门工作时转动,除了结构复杂外,制造成本增加,气门容易偏磨,而且对密封不利。切向气道结构简单,可以实现较小的进气涡流,但当涡流要求高时,由于气门口速度分布非常不均匀,气门流通面积得不到充分利用,气道阻力将很快增加。螺旋气道可以使进气产生涡流,对工件的铸造和加工精度要求比较高,这样使得制造成本增加而且加工也较为困难。本发明的提出可以弥补上述三种(产生进气涡流)方式所带来的缺陷,能够产生较为理想的进气涡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翼片的内燃机涡流进气道结构,使内燃机缸内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过程达到理想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在进气道内直线段的中心线位置嵌入流线型翼片或平板型翼片,根据不同进气道的特征尺寸,其翼片的线型、迎风角度和翼片长度可以改变。所述进气道内直线段是进气道的前部;或者是进气道的中部;或者是靠近进气门的后部。
所述流线型翼片或平板型翼片嵌入进气道的方向是在进气道的左侧;或者是在进气道的右侧;或者是与进气道水平线呈有角度,翼片顶端均位于进气道直线段的中心线上。
所述流线型翼片或平板型翼片与缸盖一体铸造成型,或者是翼片单独制造再与缸盖进行组装。
所述流线型翼片或平板型翼片组装于内燃机直线型进气道,或者组装于切向型气道;或者组装于螺旋型气道。
翼片嵌入进气道的方向可以改变,因为翼片设定安装位置要考虑加工制造和装配的方便。根据翼顶端产生涡旋的原理,利用高速气流在翼片上下产生的压差,使一部分气流由翼片下方的高压区绕过翼顶端流向翼片上方的低压区从而产生涡旋。将翼片放入进气道中的直线段部分,从而在翼顶端处生成绕进气道中轴线旋转的翼尖涡旋(图2左视图中逆时针方向箭头),该连续的涡旋沿进气道向后流动,经进气门到达缸内,即可产生进气涡流。
本发明的特点及有益效果是,利用翼片上下区域的压差使气流产生涡流;而且翼片可以在进气道的任一直线段位置嵌入。基于本发明产生涡流的机理,翼片既可以单独使用以产生进气涡流,也可以与切向气道或螺旋气道组合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带有流线型翼片的涡流进气道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带有平板型翼片的涡流进气道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的俯视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流线型翼片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是叙述性而非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带有翼片的内燃机涡流进气道的结构特征是,在进气道1内直线段的中心线位置嵌入流线型翼片2或平板型翼片3,根据不同进气道的特征尺寸,其翼片的线型、迎风角度和翼片的长度可以改变。进气道直线段可以是进气道的前部;或者是在进气道的中部;或者是靠近进气门的后部。在翼片设定安装位置上:流线型翼片2或平板型翼片3嵌入进气道的方向是在进气道的左侧;或者是在进气道的右侧;或者是与进气道水平线呈有角度,呈有角度时其翼片顶端均位于直线段的中心线上。
在制造或组装工艺上:流线型翼片2或平板型翼片3与缸盖可以一体铸造成型,或者是翼片单独制造再与缸盖进行组装。由翼片产生涡流的机理可以知道,其实施方式与未安装翼片的进气道不相互冲突,因此,流线型翼片2或平板型翼片3可单独组装于内燃机直线型进气道,或者组装于切向型气道,或者组装于螺旋型气道。当然也可以与切向气道或螺旋气道组合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618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卸车用伸缩式套筒液压缸
- 下一篇:一种抗静电型复合阻燃纤维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