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与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060889.9 | 申请日: | 2011-03-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165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06 |
| 发明(设计)人: | 李华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华玉 |
| 主分类号: | F25B15/00 | 分类号: | F25B15/00;F25B27/02;F25B41/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6555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供热 三效第 一类 吸收 式热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热泵/制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进一步提高热能利用率,人们提出了单级双效和单级三效第一类吸收式制冷机/热泵机组,其中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是用于普通制热/制冷领域的常见机组。但传统的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和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之间的性能指数差别较大,单效和双效之间亦是如此。另外,当需要将余热提升的温度介于单效/双效/三效机组最高供热温度之间,或制冷时驱动热源的温度介于单效/双效/三效机组所需最低驱动热源温度之间,传统双效和三效机组无法让我们实现热尽其用。
为使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供热温度进一步提高,或为了降低制冷时驱动热源的温度,应设法降低进入发生器的溶液浓度和提高进入吸收器的溶液浓度。本发明将回热原理应用于溶液的吸收-发生过程,得到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与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实现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在单效和双效之间、双效和三效之间工作参数和性能指数上的连续衔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与三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蒸发器、冷凝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之后分别再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和再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并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2.带有回热供热端的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蒸发器、冷凝器、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泵、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和第三节流阀组成;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冷凝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三节流阀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和冷凝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带有回热供热端的串联双效第一类吸收式热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华玉,未经李华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608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