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力用输电线路杆塔降低接地电阻措施效果测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57606.5 | 申请日: | 2011-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07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陈宇民;马仪;王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电力试验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27/20 | 分类号: | G01R27/20;G01R31/00 |
代理公司: | 昆明大百科专利事务所 53106 | 代理人: | 何健 |
地址: | 650217 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力 输电 线路 杆塔 降低 接地 电阻 措施 效果 测评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输电线路防雷技术领域,尤其适用于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的降阻措施效果评估。
背景技术
雷害长期困扰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近年来超高压电网的雷击事故呈加剧之势。据统计,在高压线路运行的总跳闸次数中,由于雷击引起的跳闸次数占40%~70%;在日本,50%以上电力系统事故是由于雷击输电线路引起的;CIGRE公布的美国、前苏联等12个国家输电线路在连续三年运行中雷害事故占总事故的60%。
目前应用于输电线路的防雷措施有很多,如:杆塔降阻、架设耦合地线、架设塔顶拉线、减少避雷线保护角、架设旁路架空地线、安装线路避雷器、安装可控放电避雷针或消雷器、安装绝缘子串并联间隙等。其中杆塔降阻及加装线路避雷器被实践证明是效果稳定、明显的两种防雷措施。
无论采用何种防雷措施,雷击到线路(包括杆塔)上的雷电流最终必须通过杆塔接地网在大地中散流。因此,输电线路杆塔地网的接地电阻大小直接影响到线路的耐雷水平及线路雷击跳闸率。降低杆塔接地电阻是线路防雷的最基本也是最为关键的措施。
实际研究表明将杆塔接地电阻分为6个级别:接地电阻<10Ω的Ⅰ级、10Ω≤接地电阻<20Ω的Ⅱ级,20Ω≤接地电阻<30Ω的Ⅲ级、30Ω≤接地电阻<50Ω的Ⅳ级、50Ω≤接地电阻<100Ω的Ⅴ级、100Ω≤接地电阻的Ⅵ级;对降阻措施经济性分析采用成本—效用比值:成本用统一单位的货币计量,效用采用非货币单位“接地电阻下降级数”来计量,计算各类改造的成本效用比,得到各类降阻措施每下降1级接地电阻所需的费用;通过对比各类措施的单位降级费用,评价各类降阻措施的经济性。这样可以对输电线路杆塔降低接地电阻措施效果进行更为全面、贴合实际的评估。
基于上述提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方案,并予以实施。
发明内容
由于目前有关降低杆塔接地电阻的措施多种多样,有些效果明显,有些效果差一些,但一直没有结合经济性开展有关线路杆塔降阻措施效果的有效评估,用于更为清晰、明确的指导线路杆塔降阻措施的选择实施,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的计算、试验及分析,提出一种电力用输电线路杆塔降低接地电阻措施效果测评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电力用输电线路杆塔降低接地电阻措施效果测评方法,本发明专利确定线路杆塔接地电阻改造控制值应在20Ω以内;采取增设水平接地体、垂直接地体、复合接地体的改造措施,对于降低改造前接地阻值在20~50Ω到20Ω以内,效果显著,且成本—效用比值最低;采取增设空腹注水式接地装置的改造措施,对于降低改造前接地阻值不小于50Ω到20Ω以内,效果显著,但成本—效用比值为最优的两倍;采取增设接地模块的改造措施,对于降低改造前接地阻值在20~100Ω到20Ω以内,效果显著,但成本—效用比值为最优的四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针对性强、定量化分析、评估结果唯一。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内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成本—效用比值计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属一种电力用输电线路杆塔降低接地电阻措施效果测评方法,其特征是:
1)线路杆塔接地电阻改造控制值应在20Ω以内;
2)采取增设水平接地体、垂直接地体、复合接地体的改造措施,对于降低改造前接地阻值在20~50Ω到20Ω以内,效果显著,且成本—效用比值最低;
3)采取增设空腹注水式接地装置的改造措施,对于降低改造前接地阻值不小于50Ω到20Ω以内,效果显著,但成本—效用比值为最优的两倍;
4)采取增设接地模块的改造措施,对于降低改造前接地阻值在20~100Ω到20Ω以内,效果显著,但成本—效用比值为最优的四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电力试验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云南电力试验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76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机过热延时保护装置
- 下一篇:变速油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