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解决非周期SRS和上行控制信令碰撞的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56601.0 | 申请日: | 2011-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57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周明宇;任晓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20 | 分类号: | H04W4/20;H04W28/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牛峥;王丽琴 |
地址: | 518126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解决 周期 srs 上行 控制 碰撞 方法 装置 | ||
1.一种解决非周期探测参考信号SRS和上行控制信令碰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用户设备UE的非周期SRS和上行控制信令的优先级准则;
UE接收基站发送的下行控制信令,获得需要发送非周期SRS的时刻;
若在所述需要发送非周期SRS的时刻需要通过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发送上行控制信令,则UE根据获取的优先级准则在所述时刻发送优先级较高的非周期SRS或者上行控制信令;若在所述需要发送非周期SRS的时刻不需要通过PUCCH发送上行控制信令,则在所述时刻发送非周期SRS。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控制信令为具有单一帧结构格式的上行控制信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接收基站发送的下行控制信令,获得需要发送非周期SRS的时刻为:
UE接收基站发送的1条下行控制信令,获得至少2个需要发送非周期SRS的时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控制信令优先级较高,则在所述时刻发送上行控制信令之后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时刻之后的非周期SRS可用传输时间间隔TTI发送非周期SRS。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周期SRS可用传输时间间隔TTI为:
在所述时刻之后的第一个不会与上行控制信令发生碰撞的非周期SRS可用TTI。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控制信令优先级较高,则在所述时刻发送上行控制信令之后进一步包括:
判断在所述时刻之后的一个长度为m的时间窗内是否存在不与上行控制信令发生碰撞的非周期SRS可用TTI,若是,则在所述时刻之后的第一个不会与上行控制信令发生碰撞的非周期SRS可用TTI发送非周期SRS;否则,放弃发送该非周期SRS。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间窗的长度预设置在UE和基站侧,或者由基站向UE发送信令设置所述时间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用户设备UE的非周期SRS和上行控制信令的优先级准则为:
UE接收来自基站的携带非周期SRS和上行控制信令的优先级准则的信令,将所述信令中的非周期SRS和上行控制信令的优先级准则作为自身的非周期SRS和上行控制信令的优先级准则;或者,
将非周期SRS和上行控制信令的优先级准则预先设置在UE中。
9.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周期SRS和上行控制信令的优先级准则包括如下优先级准则之一或其任意组合:
如果上行控制信令用于传输ACK/NAK信息或秩指示信息,则上行控制信令的优先级高于非周期SRS。否则,非周期SRS的优先级高于上行控制信令;
如果上行控制信令用于传输秩指示信息RI、并且UE需要传输的RI信息与在第n时刻之前最近一次传输的RI信息不同,则上行控制信令的优先级高于非周期SRS。否则,非周期SRS的优先级高于上行控制信令;
如果上行控制信令用于传输宽带的信道状态信息,则上行控制信令的优先级高于非周期SRS;否则,非周期SRS的优先级高于上行控制信令;
如果所述上行控制信令是周期性的传输,并且其周期大于预先设定的周期门限值,则上行控制信令的优先级高于非周期SRS,否则,非周期SRS的优先级高于上行控制信令;
如果上行控制信令的有效负荷的大小大于预先设定的负荷门限值,则上行控制信令的优先级高于非周期SRS,否则,非周期SRS的优先级高于上行控制信令;
如果UE从基站接收到的信号的强度高于预先设定的信号强度门限值,则上行控制信令的优先级高于非周期SRS,否则,非周期SRS的优先级高于上行控制信令;
非周期SRS和上行控制信令交替地比对方具有较高优先级;
如果UE已被基站配置为特殊模式,则上行控制信令的优先级高于非周期SRS,否则,非周期SRS的优先级高于上行控制信令;所述特殊模式包括下行多入多出MIMO传输的模式、反馈的模式和上行MIMO传输的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660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