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焙烧——氰化含金尾渣中有价金属综合回收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56552.0 | 申请日: | 2011-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81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田文学;苗文胜;池吉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文学;苗文胜;池吉安 |
主分类号: | C22B7/00 | 分类号: | C22B7/00;C22B3/10;C22B3/24;C22B3/44;C22B11/00;C22B13/00;C22B30/04;C01G49/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焙烧 氰化 含金尾渣中有价 金属 综合 回收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业废渣综合回收利用方法,具体涉及焙烧——氰化含金尾渣综合回收工艺。
背景技术
焙烧——氰化含金尾渣是在黄金提取后剩余尾渣的一种。在我国黄金生产中焙烧-氰化法是我国现行的主要提金工艺之一,黄金行业中90%的冶炼企业均采用此种工艺,此工艺流程的特点是将金精粉在640℃左右进行硫酸化焙烧,用稀硫酸浸出铜,酸浸液回收铜,酸浸渣调至碱性,氰化钠浸出金,浸出液经锌粉置换回收金、银,经洗涤后的浸出渣即为焙烧——氰化尾渣。此种尾渣(铁含量35%以上)现主要作为添加剂用于水泥行业,而铁含量较低的被排放至尾矿库,其中尾渣中所含金(含量1.8g/t)、银(含量60g/t)、铅(含量2.0%)等有价金属均未被综合回收利用。而全国黄金行业每天约产生5000t此种尾渣,仅以我国两大产金区河南三门峡小秦岭地区和山东招远地区为例,小秦岭地区方圆60km半径每天约产生此种尾渣1500t,山东招远地区每天约产生2500t尾渣,其数量之大可见一斑,尾渣经长途运输至水泥厂或排放至尾矿库堆放,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其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被弃用,十分可惜。
由于金银在此种尾渣中的赋存形式十分复杂,其主要被金属氧化物、脉石等包裹,传统工艺若要进一步提取有价金属十分困难。虽然相关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处理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尾渣再磨-堆浸,其回收率低,且因为期间再次使用了氰化物,易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也有相关研究人员研究了对尾渣中的铁的利用,即提取其中的铁生产铁系产品,但大多杂 质含量不达标,除杂效果不好,不能达到相关的国家标准,未能得到广泛的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焙烧——氰化尾渣中的有价元素综合回收利用,且不产生新的污染的环保型回收工艺。
由于此种尾渣含有铁、硅、钙、镁、硫、铝等多种组分氧化物或盐类物质,金、银等均被其包裹或嵌入在某些杂质中,故提取十分困难。为达到本发明目的,将尾渣中有价元素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本发明选用盐酸、次氯酸钠、氯气作浸出剂,将有价元素最大限度地浸出,并经处理,回收其中的金、银;并将铁元素生产净水剂三氯化铁;铅元素富集成铅精粉;砷元素生产三氧化二砷;综合回收后剩余固体废渣用于制砖。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首先将尾渣与盐酸混合,加热连续搅拌,而后加入次氯酸钠、氯气连续搅拌,使金、银、铅、铁、砷等元素进入液相,分离出虑液和滤渣;将富含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的滤渣用于制砖,滤液经活性炭吸附回收金、银;经活性炭吸附后的滤液用铁粉或铁屑除砷,此时砷转化为砷化氢气体逸出,收集砷化氢,将其焚烧转化为三氧化二砷冷激回收,或经加热形成砷镜;除砷后滤液加入氯化铵、氨水、硫化钠及硫化铵除铅,控制pH为酸性,连续搅拌,过滤分离出虑液和滤渣,将富含硫化铅滤渣浮选为铅精粉;除铅后滤液用氯气、液氧氧化剂氧化,得三氯化铁溶液,经蒸发结晶形成六水合三氯化铁产品。
所用盐酸质量百分比为8-30%,尾渣与盐酸固液比控制在1∶0.5-5.0。尾渣与盐酸混合加热的温度优选40-150℃。固液分离的洗涤水及冷凝水循环使用。
其主要反应原理如下:
Fe2O3+6HCl=2FeCl3+3H2O
Au3++4Cl-=AuCl4-
Pb2++4Cl-=PbCl42-
Ag++2Cl-=AgCl2-
Pb2++S2-=PbS↓
2AsH3+3O2=As2O3+3H2O
2FeCl3+Fe=3FeCl2
2FeCl2+Cl2=2FeCl3
其技术关键在于:
1.使用盐酸并加入次氯酸钠、氯气,使铁、铅、金、银最大限度的浸出。
2.铁粉、或铁屑将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为下一步除铅提供基础,同时将砷除掉回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文学;苗文胜;池吉安,未经田文学;苗文胜;池吉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65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