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DNS解析请求进行解析的方法、系统和智能DNS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056096.X | 申请日: | 2011-03-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52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 发明(设计)人: | 张娟;周琳琅;李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29/12 | 分类号: | H04L29/12;H04L29/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04 | 代理人: | 余朦;王艳春 |
| 地址: | 10003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dns 解析 请求 进行 方法 系统 智能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互联网数据业务领域,具体涉及对DNS解析请求进行解析的方法、系统和智能DNS。
背景技术
目前运营商提供的业务按是否已引入可分为如下两类:一类为运营商已引入到内网的,如通过建设大型IDC中心将sina、baidu等大型网站引入内网;一类为运营商尚未引入、须访问外网或通过本网的Cache系统获取的业务。由于这两类业务的特点大相径庭,因此其解决方案也完全不同。
对于Cache类业务,目前是由运营商网络中的Cache系统采用DNS重定向的方式进行特定内容的引导。首先,内网DNS根据用户发起的DNS解析请求进行查询,如果用户访问的网站是Cache系统缓存的特定内容,则通过劫持用户DNS请求的方式直接向用户返回Cache系统的IP地址,由Cache系统响应客户请求;如果用户访问非缓存的网站,则返回源服务器的IP地址,请求将发向源服务器。
对于运营商已引入到内网的,如通过建设大型IDC中心将sina、baidu等大型网站引入内网的业务,现有方案可分为如下三种。
方案一是各ICP厂家升级为支持智能DNS,并向运营商用户反馈运营商业务地址,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各ICP提供商能够获取运营商所拥有的全部地址列表。当ICP的DNS收到DNS解析请求时,需匹配该请求的源地址,如果源地址为本运营商IP地址,则反馈已引入该运营商的IDC资源的IP地址;否则反馈其他运营商的IP地址。
方案二是智能DNS配死网站URL与IP地址对应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运营商内网部署智能DNS,并需人为地将全部已引入内网的IDC资源的URL列表及其与IP地址的对应关系配置在智能DNS设备中。当智能DNS收到来自内网DNS的请求,其首先查询本地URL记录,若存在相应记录,则响应该DNS请求;若未保存该URL记录,则通知内网DNS向外网进行查询。
方案三是升级支持智能DNS,以使得当智能DNS收到解析请求,其首先查询本地URL记录,若存在相应记录,则响应该DNS请求;若未保存该URL记录,则通过迭代查询向外网进行查询,并根据收到的响应进行相应处理:当DNS响应数据包中存在本网运营商的IP地址,则反馈本网的业务地址列表;当DNS响应数据包中不存在本网运营商的IP地址,则直接将收到的业务地址列表反馈用户。
由于IDC资源与Cache系统资源分别满足不同业务需求,为了使两类业务共存,需要将两类业务系统整合在一起,即,将上文所述的对Cache类业务进行处理的方案与对内网类业务进行处理的方案一、二、三分别结合。
当Cache类业务方案与内网类业务的方案一结合时,需要将运营商所持有的地址列表全部告诉ICP,不宜于保护运营商的信息。与此同时,当运营商地址列表需要更新时,也需要及时通知ICP,否则ICP将无法识别使用新增IP地址的本运营商的用户,则无法反馈本网业务平台IP地址。此外,当两类业务并存时,对于已被引入的业务,当内网DNS向外网进行迭代查询时,Cache系统的重定向设备会通过DPI获取该解析请求,并首先进行反馈,造成用户访问Cache系统资源,而无法访问本网已引入的IDC数据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
当Cache类业务方案与内网类业务的方案二结合时,需要人为将内网引入的IDC/Cache的URL与IP地址对应关系配置于智能DNS设备上,则当新的IDC资源被引入时,也需及时更新URL列表。若不能及时更新,新引入的IDC资源将难以被访问。此外,当两类业务并存时,对于未能及时更新URL列表的IDC资源,由于新引入的IDC资源信息未被及时更新至智能DNS,因此智能DNS会通知内网DNS向外网进行迭代查询,这种情况下,Cache系统的重定向设备会通过DPI获取该解析请求,并首先进行反馈。由于Cache系统能够更快地进行反馈,内网DNS将首先收到Cache系统反馈的Cache系统业务地址列表,并反馈用户,造成用户访问Cache系统资源,而无法访问本网已引入的IDC数据资源,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609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